美国真正操控?十五架F-35I突击卡塔尔,特朗普筹划新型国防策略

9月9日当天,以色列空军调动了15架战斗机,毫不客气地对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和谈的哈马斯代表团发动了“斩首”行动。这么直接针对另一个国家的军事打击,确实让全球为之一震,而美国也绝不会是袖手旁观那么简单。

▲以色列空军这次又出手狠辣了一把

就空袭的本质来说,这和几个月前以色列袭击伊朗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叙利亚易手之后的直接产物:以前以色列战机向南飞,一般都绕不开沙特、约旦和叙利亚这三个国家,沙特绝不会允许以色列空军经过,约旦最多也就打个擦边球,而原本驻扎着俄罗斯S-400的叙利亚,实际上限制了以色列的空袭范围。不过,等阿萨德政府垮台,原来的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军队的防空系统都被清理干净后,以色列空军沿叙利亚、伊拉克向南飞行就变得畅通无阻,这才有了先袭击伊朗,然后又干出空袭卡塔尔的事情。

要是S-400还在叙利亚的话,F-35I也不用这么得意洋洋。

F-35I的实际航程超过2000千米,不是单靠自己能搞定的。为了缩短飞行距离,又为了避免被卡塔尔的防空系统盯上,这次F-35I用了几百千米射程的空射战术导弹。在多支导弹集火之下,哈马斯的驻地没跑的,全被炸成废墟,死了六个人,包括五个巴勒斯坦群众,但核心人员没牺牲。所以,从空袭效果看,以色列没达成他们的目标。从哈马斯这些年闹事的经验来看,就算关键人物一个个倒下,也不会就此认输。以色列想通过“斩首行动”一劳永逸,基本上不太现实。

从来没听说以色列会放弃他们的“斩首”策略,而哈马斯这边也从没打算退让,一直在坚持抵抗。

事发之后,卡塔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不满,罕见地公开指责以色列和美国。特朗普也少见地发表了长篇声明,内容包括“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以及“卡塔尔仍然是美国的可信赖盟友”。看起来他挺焦头烂额的样子,但实际上,美国在这次空袭中反而是最大的获益者。空袭发生仅仅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就表示正在和卡塔尔签订新的防务合作协议——换句话说,就是用明面上的军事压力施加威胁,要求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提供更多利益,以缓解美国当前的财政困境。

▲“新防务合作”这个说法,大家都明白指的啥意思吧。

之前提过,美国一直拒绝向中东国家提供F-35A,实际上就是想把以色列F-35A的位置弄得稳稳当当,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也逼得海湾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得不停地向美国“输血”。比如说,今年五月特朗普去中东,沙特就采购了价值1000亿美元的军火,卡塔尔也买了价值2435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包括210架波音客机,未来四年,两国还会一起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不过,面对贸易战带来的实质性利益损失,美国政府对于这种常规的“输血”已经觉得不够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实,美国把F-35当成一种“政治筹码”在玩呢。

作为对美国限制F-35A出口的回应,沙特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愿去买价格高又性能不咋地的F-15EX,卡塔尔甚至花了上百亿美元,从法国买了两批“阵风”。美国不太乐意看中东地区继续向欧洲倾斜,害怕大笔国防资金被欧洲军火商赚走,也担心自己在中东的武器地位受到威胁,结果出现了以色列的F-35I飞机突袭卡塔尔的场景。看似是在哈马斯代表团驻地附近打的空地导弹,但其实代表的是以色列可以对中东国家任何时候进行隐身突然袭击,别人无力还手。在这种明摆着的威胁面前,几个海湾国家恐怕都扛不住啦。

▲“阵风”卖给卡塔尔的订单现在有点悬。

总体来看,以色列用F-35I空袭卡塔尔这事儿,本身是个偶然因素,起初美国未必打算搞得这么大,但借助F-35来吓唬海湾国家,向美国输血,现阶段也算是个比较简单的收割手段,这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最终怎么落实。再者,美国政府一边承诺盟友的安全,一边又自己动手撕毁,想争取更多利益,这样的做法,从长远看确实像是在饮鸩止渴——只不过,特朗普显然已经管不住这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