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方面曾对外释放消息,打算对那些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的国家施加所谓的“二级关税”压力,甚至给出了一个十天期限的“最后通牒”。这番话,无疑是直指中国而来,目的明确,就是要掐住能源的命脉。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当美国官员从斯德哥尔摩的会谈中返程时,无论是他们随后发布的官方声明,还是总统特朗普的公开表态,都对这项曾经高调的威胁只字未提。这似乎印证了某种策略的突然转向。
与此同时,另一场长达十六小时的马拉松式经贸磋商,却在日内瓦最终达成了具体的阶段性协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不禁引人深思:为何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有时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悄然收场,而有时又能坐上谈判桌,撬动实际的交易?这背后,中美博弈似乎正勾勒出一条隐形却日益清晰的界线。
主权并非筹码
斯德哥尔摩的会谈,正是在美方“二级关税”的威胁背景下进行的。美方此举,无疑是想在地缘政治棋盘上削弱俄罗斯,并试图以此为杠杆,对中国施加巨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中方在此次会谈中给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态度毫不含糊。中方代表团强调,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其能源安全与战略需求完全基于自身的内部政策来决定。
这种直接而果断的驳斥,就像是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让美方试图将能源采购与制裁挂钩的策略直接碰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会谈结束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媒体坦承,在石油“二级关税”问题上,美方手中确实“没有什么足够的筹码”。这番话,无疑是美国讹诈策略失败的直接注脚,也间接承认了策略的失算。
美方显然低估了中方在涉及核心主权利益时的坚定决心。即便是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也绝不会在国家安全和能源自主性这类根本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或让步。
利益仍可交换
与斯德哥尔摩的碰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五月十一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经贸磋商。这场由美方财长贝森特与中方副总理牵头的会谈,持续了漫长的十六个小时,气氛一度紧张。
此次谈判的焦点是贸易与经济利益,而非触及主权的核心问题。双方最终在五月十二日发布了联合声明,宣布达成了一项阶段性协议,这本身就代表了某种突破。
依据协议,中美双方各自同意下降百分之一百一十五的关税,其中百分之二十四的关税将在未来九十天内暂停实施,以待后续细节谈判的展开。这是一个具体的成果。
此外,双方还在芬太尼管制问题上进行了深度交流,中方展现了合作的诚意与姿态。美方则表示下一步将讨论中国的“非关税壁垒”问题,显示出议程的延续性。
贝森特在日内瓦谈判后,表现出一种“骄傲”,他认为美方因巨大的贸易逆差而拥有谈判优势。这显示出美方在利益博弈中的自信与盘算。
桌下的考量与盘算
那么,为何美方在石油问题上碰壁后,仍愿意在经贸领域进行如此艰苦的谈判?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现实。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之前的贸易战曾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一,而美国自身的进口成本也因此上升了百分之六点三。这样的经济代价,对于任何政府而言都是巨大的压力。
尤其对于需要制造业回流并保护本土产业的特朗普政府来说,避免贸易战再度升级,稳定国内经济,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其国内政治支持和选情。
此外,特朗普政府也希望在总统访华之前,能够有效稳定中美关系,为国内的政治议程创造有利条件,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这是一个务实的考量。
即便在谈判桌上有所妥协,美方也明确表示仍将保留部分对华关税。他们更进一步强调,将在战略必需品领域,如半导体和关键药物,打造独立的供应链,与中国进行“脱钩”。这揭示了其长期战略意图。
而中方,在坚决回击讹诈的同时,也保持了谈判的大门敞开。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支撑。
例如,今年四月,中国贸易出口保持平稳增长百分之二点四,其中对东盟地区的出口更是大幅增长了百分之二十点八。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多元化和抗压能力。
这种经济韧性给了中方在谈判桌上更多底气。贝森特曾评价中方是“谈判高手”,这从侧面印证了中方代表团在谈判策略上的成熟与坚定。
中方在日内瓦谈判后也发表文章,明确警告美方应珍惜中方的善意,但同时强调这种善意是有限度的,绝不接受“毫无底线的压迫讹诈”。这是一种清晰的战略定力。
回溯美方在石油“二级关税”上的高调威胁与最终的悄然收场,再看日内瓦经贸谈判的曲折进展,其背后的“选择性失灵”现象答案已然清晰。
这并非简单的策略失误,而是中美两国在实力与意志的激烈碰撞后,共同划定的一条新边界。在这条边界之上,“主权红线”如同磐石,神圣不可侵犯。
任何试图通过讹诈触碰这条红线的行径,注定将徒劳无功,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此区域内,针锋相对将是双方常态。
而在边界之下的“利益灰区”,则仍然保留着谈判和交易的空间。无论是关税调整还是具体合作,双方都有寻求妥协的务实需求,因为过度对抗的代价过于高昂。
未来的中美关系,将是在这种“红线”清晰、“灰区”博弈的新常态下持续演进。理解这条界线,或许才能真正把握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