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坐拥石油却穷困潦倒,以色列军工暴富背后的惊天秘密

很多人脑子里都盘着一个疙瘩:为啥有的国家一打仗就往穷里折腾,以色列这芝麻大点儿的地方,反倒像是在炮火里发了家?五次中东战争打下来,周围邻居个个灰头土脸,它自个儿却硬是把自己打成了发达国家,你说气不气人?

这国家拢共也就千把万人,脚底下别说油了,连水都金贵。可经济愣是蹭蹭往上涨。到2023年,GDP干到5200多亿美金,人均一算,好家伙,5.4万美元!不仅把沙特这种“家里有矿”的甩开一大截,甚至比法国、意大利这些老牌欧洲强国还阔绰。

再瞅瞅它的老对手们。伊朗,石油管够,九千多万人,地盘是以色列的108倍大,GDP才4000多亿美金,人均下来,连以色列的零头都不到。至于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经济基本上已经凉透了。这到底是啥道理?难不成“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老话,到以色列这儿得反着念?

市面上总流传些说法,什么犹太人聪明,会读书,甚至给书抹上蜂蜜让娃爱看。这些故事听着是挺暖心,但说白了,就跟“德国下水道良心油纸包”一样,都是喂给你听的鸡汤。全世界重视教育的民族多了去了,凭啥就以色列走出了一条这么邪门的路?真相,可比蜂蜜那点甜味儿残酷多了。

天上掉馅饼的开局

以色列能站起来,真不是全靠自己。它那套“以战养战”的玩法,从根儿上就需要外部输血。而这血,来得又猛又及时。二战刚完,西方世界对犹太人的遭遇普遍同情,钱、技术、装备,那真是给得相当大方。

就说西德吧,一纸《卢森堡条约》,赔了34.5亿马克。这钱大部分都不是现金,而是直接给东西,发电机、轮船、铁路……这哪是赔款啊,这简直就是手把手帮你铺好了工业化的第一块砖。英法美的援助更是没断过。到了1975年,欧洲共同体干脆给以色列开了个超级VIP通道,所有商品免关税随便卖。

当然,奶得最狠的还得是美国。七十多年下来,美国给了以色列超过2600亿美元的援助,每年稳定进账三十多个亿。给钱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给技术。导弹防御、战斗机、电子战这些压箱底的宝贝,美国几乎是掰开了揉碎了教。这就等于直接给以色列的军工帝国打下了地基。

谁在背后撑腰

t光有同情肯定不够,西方国家也不是傻子。犹太人虽然不多,但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可不是盖的。他们跟全球各路精英的关系网,织得那叫一个密不透风,在欧美国家的政界、金融圈、媒体圈,能量大到吓人。

你看看美国就懂了。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些能影响全球舆论的大媒体,背后都有犹太资本的身影。华尔街那些翻云覆雨的金融巨头,高盛、贝莱德,高管里一抓一大把犹太精英。就连美联储,当初成立都是犹太银行家保罗·沃伯格一手推动的。这种影响力,让“支持以色列”在美国成了一种不用思考的“政治正确”。

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叫AIPAC的组织,全称“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这帮人就把总部设在华盛顿,天天啥也不干,就一件事:游说国会山的大爷们,保证所有政策都必须对以色列有利。每到大选,他们甚至敢公开叫板:“谁支持以色列,谁的政治生涯就稳了。”钱和权玩到这个份上,西方的决策还能跑偏吗?

战争就是最好的直播带货

有了西方的钱、技术和市场,以色列的军火生意就像开了挂一样起飞了。三天两头的实战,就是它家武器最好的展销会和压力测试场。什么“铁穹”、“大卫投石索”,还有那个用激光的“铁束”系统,打起来效果又好,成本又相对便宜。你想想,“铁束”激光拦截一次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在战场上简直就是作弊。

仗打得越狠,以色列的武器广告就打得越响。上世纪80年代末,它就已经是世界主要的军火贩子了,一年能卖15亿美金。现在呢?这个数字翻了十倍,2024年直接冲到150亿美金,连续四年破纪录,是五年前的两倍。

以色列那三家军工巨头——埃尔比特、拉斐尔和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几乎包了全国七成的出口。光是2024年前三个季度,这三家手里攥着的订单总额,就高达630亿美元,多到做不过来。“铁穹”和“箭-3”在实战里一亮相,全世界的订单就跟雪片似的飞来。2023年,德国眼睛都不眨,砸了35亿美金买“箭-3”,创下以色列史上最大一笔军售记录。

走到今天,军工产业已经占了以色列工业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这个国家已经死死地焊在了一辆高速狂奔的战车上。冲突越是激烈,战争越是频繁,它的经济引擎反而轰鸣得更带劲。

从兵哥哥到霸道总裁

如果说卖军火是以色列经济的硬核,那从军事技术里孵化出来的民用高科技,就是它另一条大腿。这套“军转民”的玩法,给以色列赢得了“中东硅谷”的称号。你在纳斯达克看到的那些以色列科技公司,三百多家,扒开一看,好多都有军方背景。

给你举个例子,有家公司叫GivenImaging,做的“胶囊内窥镜”,就是那个能吞下去给肠胃拍照的小药丸。这么神奇的技术,你猜源头是啥?是以色列军方的导弹项目!创始人自己就是军方出来的。这背后,就是以色列的全民兵役制度。满18岁,男的女的都得去当兵。

这帮年轻人在部队里,接触的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技术。等退役了,他们就把这些技术和经验带到社会上,开公司,搞创业。其中最神乎其神的,当属“8200部队”。这支部队里全是顶级的电脑黑客和网络天才。他们退役后,国家甚至允许他们把一些非核心的军事技术拿去做商业开发。

世界上第一个民用防火墙,就是“8200部队”出来的人搞的。开发“铁穹”核心控制软件的mPrest公司,创始人也是个退役军官。有统计说,“8200部队”退役人员创办的科技公司里,至少有5家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1600亿美元。这还不算那些没上市的独角兽。

笔者以为

说到这儿,以色列“越打越富”的秘密,基本就一清二楚了。它的路子其实很清晰:先靠着西方给的启动资金、技术和市场,完成原始积累;然后通过没完没了的实战,把自己打造成全球顶级的军火供应商;最后再用独特的“军转民”机制,把军事技术变成民用科技,实现两条腿走路。

整个经济模式,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一环扣一环,完美闭环。然而,这种建立在冲突和战争废墟上的繁荣,说到底,是脆弱的。对以色列来说,战争就意味着订单,冲突就意味着技术迭代。可一旦中东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一旦停火成了常态,这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动力全失。到那时候,军事神话的破灭,或许就将是经济神话崩塌的开始。这,才是以色列最不敢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