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风沙与阳光交织处,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玫瑰传奇。这片被认为是世界玫瑰发源地的土地,曾见证月氏民族的游牧迁徙。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匈奴入侵迫使部分小月氏人迁至湟中与令居(今甘肃永登)一带,他们行囊中携带的‘玫瑰种子’,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扎根生长,历经千年风霜,最终孕育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芬芳 —— 苦水镇玫瑰。
玫瑰在这片土地的生长从未停歇,而人类对它的记录与利用则在时光中逐渐清晰。据《五凉全志》和《永登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平番县(今永登县)便有了玫瑰种植的明确记录。这不仅是农耕文明与自然馈赠的相遇,更埋下了玫瑰产业的第一颗种子,让苦水镇玫瑰的种植历史有了可追溯的起点,为百年后的芬芳绽放积蓄力量。
20世纪30年代,苦水镇玫瑰迎来了第一次跨越地域的喝彩。天津酒厂选用苦水镇的油玫瑰酿造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斩获银质奖章,让 苦水镇的玫瑰响彻国际。奖章的光芒照亮了玫瑰的商业价值,外地商贩纷至沓来,在苦水的田埂间收购带着晨露的玫瑰花瓣,将它们运往远方酿成美酒、制成糕点。玫瑰不再只是庭院中的点缀,开始以商品的身份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开启了初步商业化的征程。
1960年,是玫瑰油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甘肃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专家在苦水下新沟大队,用智慧与耐心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突破 —— 首次提取出104克玫瑰油。这小小的玻璃瓶中承载的,不仅是玫瑰的馥郁精华,更是苦水玫瑰产业的新纪元。玫瑰油提取技术的诞生,让玫瑰的价值实现了质的飞跃,标志着苦水镇玫瑰正式迈入 “玫瑰油时代”,种植与加工产业自此踏上上升的阶梯。
产业的黄金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如期而至。1975年,轻工业部为甘肃省 “玫瑰优良品种的培育栽培和提油工艺设备” 科研项目投资10万元,在苦水公社建成全省第一家玫瑰油加工厂,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官方力量。到了80年代,省、市、县三级政府将玫瑰列为拳头产品,以优惠政策护航发展。一时间,苦水镇玫瑰种植进入高潮,近20家玫瑰油加工厂在黄土高原上相继崛起,年产玫瑰油达600多公斤,占据当时全国总量的 80%,苦水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玫瑰之乡”。
然而,盛极而衰的挑战悄然而至。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市场行情缺乏预判、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产品质量管理与产业链延伸开发,苦水玫瑰产业陷入波动与低谷。玫瑰油出口量锐减,价格大幅下跌,曾经象征财富的玫瑰田成了农民的负担,大面积玫瑰被砍挖,多数玫瑰油加工厂在市场浪潮中被迫关闭,芬芳的玫瑰香似乎在黄土高原上渐渐淡去。
转机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悄然降临。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为苦水玫瑰产业注入复苏动力,而当地精心打造的 “玫瑰旅游节”,则让玫瑰的名字重新响彻四方。游客们在花海中流连,在芬芳中感受玫瑰文化,“苦水玫瑰” 的品牌影响力迅速回升。到2010年前后,苦水镇的玫瑰产业已从艰难的恢复期稳步迈入新的快速发展期,玫瑰香再次在田间地头与工厂车间弥漫。
品牌化与品质化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2003年11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苦水镇油玫瑰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这份芬芳贴上了 “地域专属” 的品质标签。2015年,“苦水” 二字被甘肃苦水玫瑰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为商标,旗下生产的苦水牌口服玫瑰油(4999元/5ml/瓶)产品,更是开创了中国玫瑰油内服与外用领域的先河,填补了高端滋养品消费与馈赠市场的空白,让玫瑰油从工业原料升级为健康养生的珍品。
从月氏迁徙时的一粒种子,到乾隆年间的田间种植;从巴拿马奖章的荣光,到104克玫瑰油的技术突破;从年产600公斤的产业巅峰,到低谷期的艰难坚守;再到如今品牌化发展的崭新篇章,玫瑰油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交织的史诗。每一滴玫瑰油都凝结着千年的土地记忆,每一次起伏都见证着产业成长的阵痛与蜕变,而这份跨越世纪的芬芳,仍在黄土高原上续写着属于它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