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佳刚开出圣彼得堡高速口,手机地图突然黑屏,几百万俄罗斯人和她一样,懵在路上。燃油没法付,过路费刷不了,连求助都得靠那点信号。每个人像掉进无底洞,只能站马路边发愣。不是突然信号塔炸了,是互联网网络没了。断网说来就来,大城市小村镇全有可能。身边人问她,路怎么走,油怎么加,钱怎么转,全靠那点缓存和脑袋里的记忆,感觉又回到小灵通年代,能救急的,只有亲戚远程充值、同伴口袋里的纸币。
朋友圈里,有的吐槽,有的报怨,也有人深呼吸一口气继续开,没人觉得惊讶。那张“上周断网地图”比气温预报还受关注。哪都可能断,时长几个小时,上班族、司机、放学的小学生,谁都可能在最尴尬时刻失联。没人提前收到通知,也没人知道啥时候能好,万一半路所有在线服务全掉。人靠网络吃饭,这断一次,整个流畅生活就成幻觉。
银行、打车、订外卖、上班打卡,移动网络是神经中枢。平常政府夸自家线上有多高级,事事都能在网上搞定。现在倒好,断得干脆,一天里翻来覆去。没人不怕,大家只是开始习惯。有的城市,让公交司机自己手机收转账,交通卡刷不了,学生上不了学,不是小事。
艾娜的女儿还小,每天上下学都在等公交,她那心里总悬着,没准哪一刻,又会“掉线”。赶上司机好,还能现金补救,遇到啥都不管爱理不理,谁都只能认了。这些困扰,原本只出现在边境地带,现在一路砍进莫斯科这样的大城。网络中断正变成家常便饭。
早期也不是这样。关网络只为特殊原因。后来情况有变,圣彼得堡、克拉斯诺达尔、图拉,全成了断网地图的钉子户。官方声明总是说是“无人机威胁”,说是安全措施。但事实在许多地方,没见过无人机影子,依然数次断线通讯瘫痪。有人吐槽说,这和关灯保安全一样,一个动作,解释成啥都合理。
把视线再拉大,看局势还能发现什么。每当某地“发现”无人机,立即拉闸断网。很多监控组织发现:80%城市,断网时间集中在“无人机警报”之后。更荒诞的是,断网时,有居民求助、报警、甚至接收官方空袭预警都成了奢望。伊热夫斯克工厂被炸当天,没预警,没人收到短信、一切沉默,伤亡都是事后才知道。各种装置“滴滴”停了,该防范的事,偏偏最要紧信息传不出去。
政府嘴上一直强调移动互联网安全,全靠操控技术。“关掉即可”。他们常播的口号是,“为了安全,大家需要耐心一点”。安全到底是啥?断网到底解决了啥?无人机真能靠断网来预警,还是只图一个心理安慰,大家心里没底。
分析起来,核心问题并不是防无人机,而是控制信息通道、收紧网络自由。前几年火爆的聊天工具都差点被封杀,国外社交媒体被限速。现在连数据网络拦一刀,实际影响甚至超出想象。经济活动、民生小事,乃至整个“现代化管理”,全遭致命卡顿。这种“数字困境”,大家都清楚。政府一面让百姓更依赖线上服务,一面把入口随时掐断。
市政公司干活也经常被断网影响。抢修、登记,全靠开发的那一套线上系统。网一没了,啥流程都得靠纸笔,工人跑回办公室填表,效率降到谷底。外卖公司、出租车平台也日日在社交平台发表情包,梗图调侃“今日断网幸存者”,就像过节一样。久而久之,居民都笑一笑,实际最怕的,是失控和不透明。
网络断就断吧,生活还得继续,大家总会找一些“特殊渠道”。邻居互助、公司准备离线地图、部分城市甚至打算补建免费的公共wifi。西伯利亚和远东最大城市,也没逃过轮流断线。哈巴罗夫斯克居民直接质疑,“这里从来没无人机,为啥也断?”解释不清。有人担心,这其实成了一种试探。民众适应了断网,下回再有更严格的信息管控,反弹可能更小。
普通人最怕的,不是当天没法付款、地图用不了,而是彻底被关在信息真空,哪边有危险、谁出事、哪里要帮助,明明触手可及,瞬间全被斩断。哪怕拨电话还能打,内部社交和对外连接一旦死机,整个社会像被按下暂停键。
无人机的炸弹砸下来,确实可怕,但还有办法报警、疏散、求援。网络断掉之后,警报信号都没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是否安全。但现实就是,有些行政措施已经让封锁网络、信息失联成为家常菜,所有人似乎都要学会冷静接受没网的日子。这还真不是炸弹的错。
放眼当下,信息渠道是社会安全最脆弱的那一环。物理上的防御不再是全部,信息的阻断带来的混乱和无助已经能和炸弹相提并论。真正的威胁,不是爆炸声,是大街小巷静默无声、几百万手机同时“掉线”,大家脑子里慌得一团乱麻。假如依赖线上生活,习惯于数字世界,系统随时被拉闸成了家常,数字时代的“脆弱”比想象更深。没有人知道下次关掉的,是某个服务,还是关于未来的所有选择。
这才是今天“断网”背后真正让人心里不安的地方。人民习惯用数字工具活着,但所有的“便利”随时可以被切断。这句网络迷因,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今天从罗斯托夫路过,你只要打开手机信号,全部都懂了——哪怕一句警告都没有,人人都明白什么才是最猛烈的“炸弹”。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