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千问大模型装进眼镜!AI交互会有多颠覆?

当小米、华为还在为AI眼镜的显示效果较劲时,阿里突然亮出了一张"无屏王牌"。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完成研发亮相,这款没有屏幕的设备却搭载了通义千问大模型,用骨传导黑科技实现"动动嘴皮就能购物比价"的交互革命。科技巨头们争夺的"第四块屏幕",正在从显示技术竞赛转向更隐秘的生态暗战。

阿里夸克AI眼镜亮相:科技巨头的"百镜大战"新筹码

阿里此次发布的夸克AI眼镜采用无屏幕设计,与小米近期发布的AI眼镜方案类似,但核心差异在于深度整合了通义千问大模型和阿里生态。据现场演示,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直接调用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比价等场景功能,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思路明显区别于华为等厂商追求的AR显示技术路线。

硬件配置上,该产品采用高通AR1芯片+恒玄BES2800双芯片架构,索尼IMX681摄像头模组由立景提供,整机代工由立讯精密承接。这种配置在保证AI算力的同时,将功耗控制在10W以下,解决了同类产品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在发布会强调,这是阿里"AIToC"战略从软件向硬件延伸的关键一步。

骨传导黑科技:解放双手的免唤醒交互革命

夸克AI眼镜最突破性的创新在于交互方式。传统智能眼镜需要"Hey Siri"式的语音唤醒,而阿里采用了骨传导麦克风技术,通过捕捉颌骨振动识别指令,实现真正的"无感交互"。官方测试数据显示,在会议室嘈杂环境下,其中英文实时转写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项技术的实际价值在于场景解放。当用户双手提着行李时,只需颌骨微动就能完成支付;驾驶过程中无需分心操作,靠语音指令即可调取导航路线。阿里工程师透露,其降噪算法专门针对地铁、商场等复杂环境优化,即使周围有儿童哭闹或广播干扰,仍能保持87%以上的指令识别率。

本地化轻量模型:隐私与效率的平衡术

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眼镜端部署展现了阿里的技术取舍。为兼顾隐私与效率,团队开发了轻量化版本:医疗咨询等敏感场景的语音数据完全本地处理;通过高通AR1芯片的边缘计算能力实现低功耗持续运算;更巧妙的是场景化模型切换技术——当用户注视商品时自动激活淘宝比价模型,识别到景点建筑则调用飞猪旅游模块。

这种"模块化AI"策略有效解决了两个痛点:一是避免健康数据等隐私信息上传云端,二是将大模型功耗从常规的25W压缩到8W左右。实测显示,在连续使用翻译功能2小时后,眼镜剩余电量仍保持62%,远超采用全量模型的竞品。

多模态交互逻辑:从比价到识物的生态闭环

阿里生态的协同优势在夸克AI眼镜上形成闭环。购物场景下,摄像头扫描商品包装后,OCR技术提取产品型号,自动调取淘宝历史价格曲线,最终通过骨传导耳机给出购买建议。整套流程耗时不到3秒,比手机操作快4倍以上。

旅游场景的联动更为立体:识别到外滩建筑群后,眼镜依次触发飞猪推送攻略、通义生成个性化语音解说、支付宝弹出门票购买入口。这种深度整合恰恰是字节跳动等缺乏支付和电商支撑的对手难以复制的。据内部测试,使用生态联动功能的用户留存率比单机功能高出3.2倍。

大模型终端化的技术天花板

将通义千问这样的千亿参数模型塞进眼镜,阿里面临三重挑战。续航方面采用双芯片分工策略:恒玄BES2800处理基础功能,高通AR1专攻AI运算,使连续使用时间达到5.8小时;交互精度上开发了震动反馈确认机制,误触率控制在2%以下;成本控制则依赖索尼IMX681摄像头与立讯精密的量产能力,但初期定价仍可能突破3000元关口。

值得关注的是显示技术的取舍。放弃AR屏幕虽然降低了30%功耗,却也损失了可视化交互维度。阿里产品经理坦言,当前版本更适合作为手机辅助设备,完全独立使用的体验仍有提升空间。

眼镜里的AI未来:入口战争还是场景革命?

夸克AI眼镜的发布揭示了行业分化趋势:华为、小米代表的"硬件派"执着于光波导显示技术,追求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阿里、字节跳动的"生态派"则用软件重构交互逻辑,让AI成为串联服务的隐形纽带。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对未来入口的争夺。当支付宝支付、高德导航、淘宝购物这些高频场景都能通过眼镜完成时,智能手机的中心地位或将被动摇。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内部已将AI眼镜定位为"下一代搜索入口",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由搜索业务负责人吴嘉亲自挂帅。眼镜里的AI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