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鄄高速12月底通车,建设进度远超预期

比速度更重要的,是“质”的冲刺

一讲起高速公路建设,大多数人很快脑补的都是那一派热火朝天。很多时候,大家都能看到一样的画面,机器轰隆隆,建设者忙中有序,工期压得紧,所有人集体冲刺,力争早一天通车。虽然,这种景象让人热血,现在回过头来通车的意义,真的只在于快吗,我觉得,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这几年高速公路的密度已经越来越高,国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速总里程已超过1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速度的背后,质量、创新、环境、社会价值,这些其实同样关键。回头看郓鄄高速的建设,表面上拼的是工期,细品则是“质”的全方位比拼,这才是真正的突破点。

先说科学管理这块,为什么说它重要,因为再大的工程也拼管理。项目负责人张庆建说得直接,建设遇到极端天气,水泡路基、材料延误,团队都是用科学组织缓解压力。你有些以往常见的人海战术、临时加班,如今开始让机器来分担,效率跟上去了,工人舒适度也变高了。浙江金华有条杭金衢高速在扩建时,也采用了“24小时不断档、工人三班倒、重点工序全机械化”,工期缩短17%,质量还更好。可见,只要方法先进,效率和质量都能双赢。

再说创新技术,高速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郓鄄高速的路面用上了高性能沥青,能扛更极端的气候,减少后期维护成本。这早已不稀奇,江苏江都大桥就采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自重轻、承载力却更强。这样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工期上的加速,更是几十年后的安全与省钱。谁不想保证自己家门口那条高速十年如一日地顺畅呢?

聊聊生态环保,这点经常被忽视,却越来越重要。不少高速选址要避开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然后沿线两侧还要细致绿化,郓鄄高速最后冲刺的就是绿化配套。这背后藏着巨大的经济账,据中国绿色交通发展报告,绿色高速后期每年节约养护运营费高达10%以上,村民身边环境也不但改善,而且更安全了。广东汕昆高速打造“海绵公路”,吸收雨水再用,累计为沿线节省灌溉水上万立方,这些其实比单纯的快更持久、更有意义。

最后,别忘了高速之外的“深水区”。高速不是一条孤立的路,它带来区域活力,连接产业带、城乡、人流、物流、资本流。像郓鄄高速贯通了产业区、农村、旅游点,光交通便利不止是搬家方便,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一个新高速开通,能让沿线物流运输成本下降15%,农产品进城也容易多了。河南尉氏高速开通后,带动周边农副产品、电商产业集聚,短短两年农业产值增长11%,这一切都比表面上的“通了没”更实在。

既然如此,通车冲刺的意义就不只是速度竞赛,其实是让每一公里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更经济。工程师、建设者用创新管理解决难题,项目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保障品质,再通过生态设计让沿线变成风景线,,这条路成了连接发展的“黄金通道”,让就业、旅游、物流、创新都加速流动。这种“质”的冲刺,才是真正让高速变得不普通的地方。

任何攻坚背后,都考验着治理智慧和社会协同。高速通车固然重要,大家有没有想过,未来这些新建的路,如果在设计、运维、社会服务等方面再创新一把,会不会变成新的样板?只有把速度和质量一起实现,这样的路,才会带来跨越式的成长。你觉得,接下来还有哪些关于高速建设的新突破,会影响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