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早上七点,莲花七区西门这一排十几家店铺黑灯瞎火,饭店门口一辆应急电源车轰着,银行门口的小发电机在支撑两台电脑运,画面像极了临时救火。店主们说没接到短信通知,只在路边的树上、电线杆上看到纸质公告。真是让人懵,我跟你说,太出乎意料。就是真心的。
现场有店员告诉记者,公告写着“对10kV莲七283线配电设备进行计划检修,检修时间9月30日7时至18时,影响低压用户及西门店铺”。国网泰州供电公司引用《供电营业规则》称已提前公告并按程序办事,而部分商户表示接到通知的只有少数,并有工作人员入店留过单。停电几小时导致餐厅活动受影响,燃气对接被迫推迟,店家自掏腰包租发电车、买燃料,账单几千块,这损失谁来担呢?我才不信呢。
从专业视角这事儿牵涉配电侧检修计划、用户通知义务和突发应急反应能力。供电方强调依法公告,强调“计划检修”“配电房”“低压用户”那些专业术语,听来没毛病;可落到街头,公告贴在绿化树上,信息传递链条断了,影响评估和补偿机制也显得模糊。店家抱怨的不是技术,而是执行与沟通,换句话说,是规则到位但落地不给力。你说,要是演练到位,或有针对商业用户的备忘短信与现场告知,损失完全可以降到最低。我跟你说,细节真能决定成败。
把目光放宽一点,这不是孤例,而是公共服务在接触市民时的“最后一米”问题。政策文件写得好专业术语排队,基层执行和用户感受却可能南辕北辙。眼下是节前,商户受着时间敏感性的重压,供电公司能不能在下次检修前,做到短信、电话、堂口张贴三管齐下,设应急补偿通道?就是这样简单的改进或许比任何指责更有用。街角那棵贴着公告的树,叶子随风响,像个无声的证人,提醒着我们制度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温度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