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大地翻滚着黑色金浪,矿井深处机械轰鸣震碎沉默。
这座产煤大省每天要往全国各地输送两百万吨乌金,手电筒照向矿道岩壁,煤尘在光束里跳跃的样子,像在为能源革命写注脚。
去年内蒙古以微弱优势反超山西登上产煤榜首,可在地下六百米深的智能化采面,山西老矿工们操控着全球顶尖的掘进系统。
离柳集团佳峰煤矿的无人驾驶"猴车"每天往返四百趟,钢缆摩擦声里藏着传统能源大省的转型密码。五万多个传感器把井下数据实时甩到调度中心大屏,AI识别的违规行为从发现到处置不超过三秒。
二十年前小煤窑遍地开花的混乱早已翻篇。全省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供电煤耗比四年前降了七克。运煤专列穿过吕梁山时,车窗外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采煤沉陷区改造的光伏基地每年发电量,够北京所有家庭用上两个月。
大同矿区的经验正在全省复制。采空区建起"林光互补"项目,光伏板间距种下的樟子松已长出嫩枝。晋能控股最新财报显示,去年新能源板块营收增速是传统煤炭业务的三倍。这并非要取代黑金产业,而是让能源饭碗端得更稳。
外省人可能不知道,山西去年悄悄创下个新纪录。绿电外送量冲到全国第一,74亿度清洁电能顺着特高压线路点亮了二十三个省份的夜晚。朔州风电场的叶片每转一圈,江南某户人家的空调就能多运行两小时。
转型阵痛确实存在。关停小焦化厂那年,临汾某镇三成餐馆改了招牌。可随之而来的智能矿山建设潮,让矿工子弟们不必再像父辈那样赌命下井。现在煤矿事故死亡率比十年前降了八成,地面控制室里的大学毕业生,工资比井下采煤工还高出一截。
煤电联营的新模式正在破题。同煤集团改造的供热机组,发电余热温暖着雁北地区百万家庭。那些抱怨"煤改电"太贵的老人没想到,自家屋顶架设的光伏板不仅能免费用电,剩余的度数电力公司还照单全收。
地质博物馆里陈列着侏罗纪的蕨类化石,它们变身煤炭用了亿万年。而山西的能源革命,从高碳到低碳的跨越只用了不到二十年。当江苏的工厂用着晋北直输的绿电生产出口商品时,这套"黑绿配"的能源组合拳,正在改写中国西部的发展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