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不识字、没文化, 德不配位, 难怪阅兵从不邀请流量明星

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九三大阅兵的镜头扫过观礼台时,无数观众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平日里霸占热搜榜、手握顶奢代言的流量明星集体“隐身”,取而代之的是马龙、陈梦等奥运健儿,唐国强、张凯丽等老戏骨,甚至还有民营企业家雷军、文化主播董宇辉的身影。

为何象征国家荣耀的阅兵仪式,偏偏对流量明星关上大门?央视曾连发五篇评论怒批流量乱象,又点名“绝望的文盲”,或许从这些细节里,能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九三阅兵

阅兵观礼台的明星,谁在现场,谁被缺席?

当阅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踏过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的画面同样引人关注。

73岁的唐国强对着镜头难掩自豪,这位因饰演“毛泽东”成为一代人记忆的老演员,凭借多年对艺术的敬畏与正向形象,拿到了观礼入场券。

还有香港演员甄子丹,他是首次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作为第一个退出美籍返回港籍的明星,他的经历给港澳台地区的艺人提了醒,真正的“星途”,从来与家国情怀相连。

甄子丹受邀观礼

此外,运动员们的身影同样亮眼。

马龙、陈梦纷纷晒出邀请函,奖牌背后的汗水,让他们站在这里显得理所当然。

马龙和陈梦

而盛李豪、潘展乐等年轻运动员也赫然在列,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实绩,就是他们最好的“入场凭证”。

石智勇,潘展乐,孟关良,汪顺(从左到右)

就连民营企业家雷军,都凌晨3点多就动身前往现场,文化主播董宇辉也通过分享海军、武警方阵的照片,间接证实了自己的观礼身份。

雷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量明星的集体缺席。

要知道,这些明星随便一条微博就能收获上百万评论、上亿点赞,单部剧片酬动辄数千万,国际顶奢代言拿到手软,本该是最“擅长”在重大场合刷存在感的群体。

可在阅兵这样的国家盛典上,他们却连影子都见不到。

九三阅兵

从央视批评看流量明星的“硬伤”

为何流量明星无缘阅兵?央视早用两次重磅批评给出了答案。

2021年8月,央视总台连发数篇“央视网评”,标题字字犀利。

这些评论直指流量明星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靠资本包装而非实力立足,德不配位的同时,还严重误导青少年价值观。

在2023年2月,央视网公众号又发布了一篇《“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撕开了部分流量明星“没文化、不专业”的遮羞布。

先举个例子,就说赵露思,她在主演年代剧《胡同》时,饰演建国初期的党政工作者,却在宣传时把“建国”和“建党”混为一谈,连基本历史和党建知识都拎不清。

赵露思

而王一博的表现更让人咋舌,在电影《无名》的春节档路演中,记者问他对所饰角色的理解,他竟面无表情地说“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不知道怎么回答”。

宣传电视剧时,要写“到此一游”四个字,他不仅停顿许久,还得靠别人帮忙补写“此”字,“到”字更是写得模糊不清。

王一博

还有吴京把“暧昧”读成“暖味”,孟美岐送高考祝福写错“金榜题名”的“榜”字,代言时把“甄”字写得面目全非…这些案例,哪一个配得上“公众人物”的身份?

央视的批评绝非小题大做,而是流量明星的“硬伤”,本就与重大场合的庄重感格格不入。

孟美岐

除了没文化,还有其他风险

如果说文化缺失是流量明星的“软实力”问题,那频繁“塌房”暴露出的道德与法律风险,就是让他们彻底无缘阅兵的“硬门槛”。

2021年,吴亦凡因性侵犯罪被判刑,昔日“顶流”沦为阶下囚,同年,张哲瀚被曝参观靖国神社,“精日”行为触碰民族底线,遭到全网封杀。

吴亦凡被判

这些并非个例,而是流量明星“不确定性”的集中体现,他们靠着资本包装迅速崛起,粉丝应援排场堪比大型活动,可“荣耀”来得太快,底线却守得太松。

回头看看流量时代的“盛况”,2014年,鹿晗一条微博评论量达1314万,打破吉尼斯纪录,主演的《重返20岁》票房轻松破3.6亿。

同年,李易峰凭《古剑奇谭》在V榜霸榜78天,被视作“流量时代开启”的标志,还有不少选秀明星,从素人到“顶流””只用了几个月。

李易峰

可这些“数据神话”背后,藏着多少虚假与泡沫?

阅兵是承载民族记忆、彰显国家尊严的重大场合,怎么可能为了“流量”,去冒破坏庄重感、甚至引发舆论危机的风险?

反观那些站在阅兵观礼台上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千万粉丝,却都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实力打底,正能量为魂。

而这些人能站在观礼台上,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与阅兵所传递的精神高度契合,与那些流量明星有着天堑之别。

陈梦

结语

流量终会褪去,唯有实力与品德,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那些被央视点名的“绝望的文盲”,那些因丑闻跌落神坛的流量明星,或许曾拥有过短暂的风光。

可当潮水退去,才发现他们连“基本的文化素养”“做人的底线”都没守住,又怎能奢望登上国家盛典的舞台?

未来的娱乐圈,不该是“颜值至上”“流量为王”的赛场,而应是“德艺双馨”者的舞台。

当更多艺人像阅兵受邀者那样,以敬畏之心对待专业,以真诚之心拥抱家国,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尊重,也才能让中国的文艺作品,传递出更有力量的声音。

央视网 2023-02-13

信源截图

央视新闻 2021-08-20

信源截图

信源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