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又在吵乌克兰和谈的事儿了。每次看到这种消息,我心里就窝着一股火,尤其是那些说什么“和谈就是投降”的论调,我真是忍不住想翻白眼,这都哪跟哪啊?真以为天下事儿非黑即白,一锤子买卖不成?
我昨天晚上刷到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的是英法德三国在推动乌克兰和俄罗斯谈和平协议,条件包括乌克兰可能要放弃一部分领土。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说乌克兰这是要“卖国”,要把国家主权给拱手让人。我就想不通了,这帮人是真不懂历史,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你看啊,就拿英国跟西班牙那点事儿来说。西班牙南部有个叫直布罗陀的地方,地方不大,就6.7平方公里。但你知道吗,这地儿1713年就被英国占了,那会儿《乌得勒支条约》签的,直接就割让给英国了。都三百多年了,西班牙人到现在还耿耿于怀,每次一提这个,两边关系就紧张。我记得商务部今年初发布的数据里,提过英国是西班牙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直布罗陀问题始终是个坎儿。之前欧盟和英国谈脱欧的时候,直布罗陀的地位问题就搞得很复杂,西班牙可是一直没放弃过对这块地方的主权声索。这就很说明问题了,一个弹丸之地,两国僵持三百年,谁说和谈就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了?
而且,和谈这事儿,从来都不是说坐下来聊两句就能立马达成共识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充满了拉扯、妥协,甚至反复。你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他认为“任何持久的和平协议都需要双方都付出妥协”。这话虽然是外交辞令,但道理很实在。世界上哪有绝对的胜利,哪有不计代价的和平?所谓的“彻底胜利”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里,真要实现,那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我们再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和平协议”,哪个不是在血与火之后,双方都筋疲力尽了,才勉强坐下来谈的?比如二战结束之后,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这算不算一种“妥协”?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谁也没法彻底消灭谁,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一种暂时的平衡。直到几十年后,柏林墙倒了,德国才重新统一。这个过程多漫长啊!你不能指望乌克兰现在就“一口气”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不现实。
我查了下,去年联合国安理会开了好几次关于乌克兰局势的会议,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反复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危机。但光是呼吁有什么用呢?背后如果没有大国的推动,没有各方的利益交换,光靠乌克兰和俄罗斯自己,短期内根本谈不拢。尤其是当冲突还在进行的时候,每一方都在试图争取更大的谈判筹码。
我真觉得那些把“和谈”简单等同于“投降”的人,是完全忽略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国家之间的博弈,从来就不是武侠小说里那种“一招定胜负”的。它更像是一盘没完没了的棋局,每走一步都要考虑好多步以后,甚至要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影响。现在乌克兰这事儿,背后还牵扯着北约、美国、欧盟,还有俄罗斯自己的战略安全等等。就光是欧盟内部,德国、法国的态度,跟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都可能不一样。
之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一次记者会上也明确表示,北约不会直接参与俄乌冲突,但他同时也强调了对乌克兰的支持。这其实就是在画一条线,既要支持,又不能把冲突扩大。这个尺度拿捏起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当有人再跟你说什么“和谈就是投降”的时候,你就想想直布罗陀,想想那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问题。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的困境,远远不是一句简单的“投降”就能概括的。那些坐在沙发上指点江山的人,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在谈判桌上,每争取一点点利益,可能都意味着无数人的生命和未来的改变。
你说这事儿,最后会怎么收场?真能像有些人说的,一仗打到底,打到一方彻底趴下为止吗?我看悬。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