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至27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这场被世界高度关注的对话,恰逢两国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韩国方面透露,中美领导人或于11月韩国APEC峰会期间举行决定性会晤。尽管美方近期不断通过技术封锁、关税威胁等手段宣扬“占据上风”,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新封面文章却直指核心:“中国正在赢得贸易战。它不仅学会了像美国一样升级报复,更通过试验域外贸易规则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这一判断与中美贸易数据形成鲜明对比。据美方统计,2023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已从2017年的22%降至13%,但同期中国全球出口总额逆势增长28%,对东盟、墨西哥等第三方市场出口激增。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股市年内以美元计价上涨34%,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涨幅的两倍,而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因中方反制措施暴跌120亿美元,直接冲击特朗普核心选民群体。
《经济学人》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中国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规则制定。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
报复手段的精准性中国不再局限于“关税对等”,而是构建“技术-资源-市场”立体反击体系。例如,针对美国对华船舶征税,中国以港口收费反制;对杜邦、谷歌等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通过稀土出口管制卡住西方制造业咽喉。这种“非对称打击”使美国每轮施压都付出更高代价——特朗普曾威胁加征100%关税,却因华尔街暴跌被迫撤销;近期拟实施的“50%规则”穿透性制裁,也因中方反制措施升级而搁浅。规则创新的突破性中国正将稀土管制、数据安全等议题转化为全球贸易新标准。其出口管制制度借鉴了美国控制半导体行业的剧本,但覆盖范围更广、执行力更强。例如,中国主导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已获70余国支持,而美国力推的“清洁网络”计划因盟友抵制难以为继。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使中国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竞争者。市场重构的颠覆性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区域自贸协定重构全球供应链。201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900亿美元增至9100亿美元,与墨西哥贸易规模突破千亿美元级别。这种“去美国中心化”的布局,使中美贸易占各自总额比重持续下降,但双方全球贸易总额均保持增长。正如《经济学人》所言:“中国供应链正成为其他国家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美国供应链却因孤立主义逐渐空心化。”
这不禁令人想起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美博弈,日本因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技术标准单一,最终陷入“失去的三十年”。而当前中美博弈呈现截然不同的图景: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更通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建立技术优势。以芯片产业为例,尽管美国联合荷兰、日本限制光刻机出口,但中国已实现28纳米光刻机国产化,并在量子芯片、光子芯片等下一代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这种技术自主性使中国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参考历史经验,当一国在贸易战中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往往能逆转局势:
内需市场足够庞大(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接近美国两倍);技术迭代速度超越对手(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盟友体系更为稳固(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与中国贸易依赖度持续上升)。
基于此可预判:若中美在韩国APEC峰会达成“有限妥协”,中国可能以放宽部分稀土出口为条件,换取美国放松对华半导体设备禁运;若谈判破裂,中国将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组合,削弱美元霸权根基。无论哪种情景,中国都已掌握战略主动权——正如《经济学人》的结论:“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国正以更从容的姿态定义胜利的标准。”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