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一位年仅22岁的八路军副团长,在山西的七亘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以30人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了击溃敌人400余人的辉煌战绩。令人称奇的是,他竟在同一地点巧妙布下两次伏击,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份数据公布后,连日军都感到惊讶。按常理推测,伏击战结束后理应撤退,却没想到会在现场停留继续交战。
疑问浮现:这位年方22岁的年轻军官,究竟有何自信敢于如此行事?
01
这地方险峻。
七亘村坐落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四周群山环绕,河谷纵横,道路蜿蜒曲折,因而享有“龙虎环抱”的美誉。村旁蜿蜒着一条宽约两米的大道,南侧是高达十余米的黄土坡,北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
刘伯承亲自实地考察后感慨道:“此地堪称伏击战的天然宝地。”
如此论断有何依据?日军若欲由河北向山西推进,太行山是必经的天然屏障,而七亘村正处于其要道之上。加之该路径狭窄异常,一旦日军汽车纵队驶入,将陷入首尾难顾、左右受限的境地,宛如陷入了一只巨大的瓮中。
尤为紧要的是,在1937年十月下旬,日军第20师团对娘子关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对军用物资的需求迫在眉睫。当时,自测鱼镇通往平定县城的路线中,唯有七亘村这一条道路可供选择,别无他途。
地形限制日军,唯有此战机。
02
谈谈这位22岁的副团长。
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年仅15岁时,他毅然投身红军的怀抱,21岁的他已成为红31军第93师的师长。随着抗战的爆发,他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的副团长。
他都叫“王疯子”。
为何被誉为“疯子”?在那次激战中,他竟将一名体型远超自己的敌人紧紧抱住,一同滚落山崖。敌人不幸丧命,而他仅是昏迷过去。当他醒来,发现自己竟奇迹般地生还。当时他年仅16岁。
徐向前元帅曾言:「此非疯狂之举,实乃革命英雄之精神所在。」
王近山不仅勇猛无畏,更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七亘村的那场激战中,他的天赋得以充分展现。
03
10月26日,七亘村伏击战爆发。
王近山指挥772团3营悄然进入伏击圈。上午8时整,侦察兵急报:“首长,敌军已至,其中辎重部队约300余人,步兵亦达200余人。”
王近山召集连长们举行会议,声音沉稳:「当前,我们的使命在于设伏击敌,夺取敌军辎重。」
他的战术部署精妙绝伦:12连实施12次连续正面突击,目标直指日军的辎重部队,力求夺其物资;11连则采取穿插战术,担负起阻截重任,切断前方步兵与辎重部队之间的联系;而特务连的第一排,则坚守阵地,严密防御撤退之敌。
上午九时,随着日军辎重部队悉数踏入伏击圈内,王近山指挥一声令下。顿时,步枪声、机关枪的轰鸣声、手榴弹的爆炸声,犹如狂风骤雨,倾盆而下。
激战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遭遇突袭的日军后勤部队顿时陷入混乱,四处溃散逃命。
成果显著:共歼灭敌人300余名,缴获骡马300余匹及大量军用物资,而772团自身仅遭受10余人伤亡。
此伤亡比率,高达三十比一。在抗战初起阶段,此类数据几近不可思议。
更不可能的事还在后头。
04
依据军事常规,“兵贵神速”,战事结束后理应撤退。岂能逗留原地,静待下一场战斗?
然而,刘伯承却毅然决然选择了逆向而行。身边的参谋们对此想法颇感惊愕,即便是素有“王疯子”之称的王近山,亦觉得此次师长之举,疯狂程度甚至超越了自身。
刘伯承镇定自若地分析道:「日军的用兵策略固守教条,在连战连胜之后,难免会变得骄狂自大,对于七亘村的败绩恐怕并不会放在心上。更紧迫的是,娘子关前方的弹药和粮草已经告急,除了七亘村,别无其他可行之路。」
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竟在同一地点重设埋伏。
“这不就是守株待兔的策略吗?”
兔子又来了。
28日,日军如约而至,此行目的主要是清理战场遗骸,同时亦携带了军用补给。
王近山再令3营进攻。
歼敌百余人。
在两次精心布设的伏击战中,我方共击溃敌军逾400名,而自身伤亡仅30余人。
刘伯承将此战法命名为“重叠设伏”,这一战术遂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典范之作。
05
情报战在战争中的关键地位。
王近山如何做到对日军动向了如指掌?为何日军在两次遭遇伏击时都显得毫无戒备?
答案是: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敌我双方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激烈较量。
日军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间谍体系,涵盖了关东军情报部、华北派遣军情报处、宪兵队以及特高课等多个机构。这些间谍无处不在,其渗透力之强,甚至触及了军队的核心层。
然而,八路军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地民众积极提供情报,确保了日军的一举一动尽在八路军的严密监控之中。
人民战争威力显著。
06
七亘村战役的深远影响,远非仅仅消减敌方兵力400余人所能概括。
此战击碎了日军“装备优势论”的迷思,充分证明了在优越的地形条件、恰当的战术运用以及精准的情报支持之下,即便装备相对落后的八路军亦能战胜全副武装的日军。
在与敌军正面冲突中,不宜硬碰硬,而应运用智慧和勇气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1943年,王近山在韩略村再展雄风,发起了一场更为精彩的伏击战,成功击溃了日军的“战地观战团”,共计240名日军士兵,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及六名大佐联队长。这一战报传至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耳中,令他怒不可遏,暴跳如雷。
自22岁担任七亘村副团长起,王近山凭借其屡次取得的胜利,有力地证实了:青年人敢于梦想,勇于行动,往往能够成就非凡。
“八路军的游击战法,竟远超我们的预料。”
今日之某国,每逢局势错综复杂,年轻干部常显犹豫不决,唯恐犯下失误。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不敢承担起责任,实则乃是最严重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