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小小一张社保卡,除了看病还能干啥?”饭桌上,王大爷拍着胸脯跟邻居李婶打趣。李婶眨巴着眼睛回怼:“我家孙子用它借书、坐公交都不带掏现金!”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把桌上的驴肉火烧都忘了吃。可别以为这是唠嗑,这背后藏着个让全国同行羡慕的“大动作”——保定成了全省第一个把社保卡玩出花样的城市,每个月光待遇资金就有12亿元直接进到咱老百姓手里!
“7+7”场景全覆盖,一张卡撑起半边天
过去提起社保卡,大伙儿脑子里准蹦出来俩字:医保。但现在,这事儿在保定彻底变了味儿。据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适老化服务需求激增,而像这样“一卡通办”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新趋势。
先说最基本的七大场景吧——政务大厅排队?刷一下身份秒验证;找工作、领养老金?95项业务一卡解决;买药挂号不用愁,全市424家医院支持电子认证;公交地铁全国327城通行无阻,还能当门票刷进清西陵、狼牙山这些著名景区。再加上图书馆借阅和财政补贴发放,就连去年蓄滞洪区受灾群众拿到赔偿款,也是直接打到这张“小蓝本”里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全市累计通过社保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已达6亿元(民政部白皮书),每月惠及超百万人次。这么算下来,不仅老人孩子得实惠,上班族、小微企业主也沾光。
创新应用不断上线,“一卡通办”不是噱头
要说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还得数那七个创新场景。比如智慧校园试点,让学生们告别厚重饭票和门禁磁条,只需刷下社保卡就能搞定食堂消费、电梯管控甚至求职培训补助。“以前丢学生证还得跑教务处,现在只认‘一卡’。”某技师学院老师笑称,比他年轻时方便多了。
园区员工上下班考勤签到、社区老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餐券、水电气暖缴费统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有意思的是,为特殊群体设计的权益平台,也就是残疾人和高龄老人凭此享受专属优惠,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这种数字化便民措施极大提升了弱势群体获得感与幸福指数。此外,在京津冀区域内30项跨城事项也能用同一张社会保障账户搞掂,无论是去北京看病还是天津乘地铁,都不再犯难。
926万张发行量背后,是实打实的人情味
数据不会骗人。截至目前,第三代实体与电子版合计签发覆盖率分别达到62.75%和87%。几乎每户都有那么几个人离不开这块“万能钥匙”。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通过该系统完成身份验证及待遇领取的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60岁以上用户活跃度最高(民政部白皮书)。
78岁的李伯自从换上三代新卡后,经常逗乐邻居:“我现在去图书馆借《红楼梦》,回程顺道坐公交免费,再拐弯买药还能少掏钱,你说是不是比存折还值钱?”这样的真实故事,在街坊巷尾随处可见。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以前帮老人办理低保证明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一站式搞定,他们高兴,我们也轻松。”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一份安心。据官方数据披露,每月经由这一平台流转入账金额约12亿元,相当于给千家万户添了一道稳稳当当的新保障屏障。而且未来功能还会持续扩展,比如智慧医疗预约、养老护理结算等,将逐步接入统一生态圈,为银发族量身打造更智能、更温暖的新生活方式。(引用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
技术革新之外,更需要政策护航
当然,“一卡走天下”的梦想并非没有挑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8条明确规定,各类金融与公共服务机构须确保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对中高龄用户尤其要加强引导与风险提示。因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运营商,都必须持续优化流程,把复杂留给后台,把便利送到居民手心里。同时,要警惕信息泄露等潜在问题,用制度兜牢底线,让科技成果真正普惠于民众而非成为新的壁垒。
谁说智能时代只有年轻人才玩得转?如今连70岁的老太太都敢大胆尝鲜,一句“扫码付款我来!”成了菜市场里的日常对白。不知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长辈,也许他们正因为拥有这样的一张“小蓝本”,过上了既方便又踏实的新日子呢?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的城市也推广这种“一网通办”,你会愿意主动尝试吗?对于那些还在犹豫观望的人来说,是担心麻烦还是觉得没必要改变习惯呢?对此你怎么看?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联词条: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