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丢大了!俄罗斯3000吨军舰舾装期间倾覆,得赶紧向中国求援?
一艘3000吨的俄罗斯新造拖船在码头翻了!这可不是什么小渔船侧倾,而是即将服役的军用船只在眼皮底下活生生躺平。
原本以为是场小意外,结果折腾一宿愣是没救回来,围观群众直接看傻眼:战斗民族的造船厂现在咋混得这么磕碜?
要说船厂翻船这事儿,朝鲜印度伊朗都栽过跟头。
可人家要么是下水那会儿手忙脚乱,要么是大修时拆得七零八落。
俄罗斯这回却在新船设备都装得差不多的节骨眼上翻车,真叫人跌破眼镜。
这就好比蒸馒头最后关火揭锅盖,愣把锅给炸了,你说邪乎不邪乎?
别看苏联留给俄罗斯的造船家底厚实,三十年下来基本啃得七七八八。
现在毛子船厂最拿手的就两件事:开工剪彩时气势如虹,交付日期时装聋作哑。
那艘号称国产骄傲的22350型护卫舰,二十年磨出三把剑,这效率怕不是把护卫舰当航母造呢?
更别提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维修闹剧,电焊火花引燃甲板、起重机砸穿船体,知道的这是修航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拍灾难片现场。
要说这次翻船暴露的问题可大可小。
军舰建造就像搭积木,本应有严格流程把控。
可偏偏在设备齐全的舾装末期出事,八成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管理烂到根了。
俄罗斯这些年军费都砸核潜艇这种战略武器,水面舰艇队伍硬是给整成了"瘸腿将军"。
现在连辅助舰船都造不利索,保不齐再过十年巡洋舰真要进博物馆当展品。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修这种翻船事故,技术难度倒也不算大。
朝鲜当年都能自个儿扶正五千吨军舰,俄罗斯怎么着也该有这点能耐。
问题在于这次事故如同照妖镜,把船厂混乱的管理体系照得原形毕露。
要是不来次刮骨疗毒,怕是以后装十台发动机都治不好造船业的偏瘫。
眼下俄罗斯水面舰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自家船厂拿得出手的只剩些中小护卫舰,大舰建造基本上处于随缘状态。
虽说核潜艇部队还能撑撑场面,可现代海军哪能光靠潜艇混江湖?
配套的补给舰、侦察船、救援舰哪个不是刚需?再这么摆烂下去,怕不是要开着核潜艇出海钓鱿鱼。
要破这个局也不是没法子,往东看可有个造船大户正磨刀霍霍。
中国这些年的军舰下饺子可不是吹的,052D驱逐舰、054A护卫舰哪个不是物美价廉的主?俄罗斯军工人现在看咱的船怕不是直流哈喇子。
虽说老毛子心高气傲不愿轻易开口,可现实比人强啊,自己家的补给舰都开始用上中国制造的设备零件了,这风向标还不够明显?
不过话说回来,中俄真要搞军舰合作,还有个面子问题卡着。
当年中国从俄罗斯买现代级驱逐舰,现在要反过来卖052D给老大哥,毛子心里这道坎可不好过。
但穷人家的孩子不挑食,等国库里真掏不出造船钱的时候,里子可比面子要紧多了。
中国装备里本来就有不少苏俄技术基因,如今原汤化原食也算续了段香火缘分。
这事说到底,反映的是个工业化体系的存亡问题。
苏联留下的造船体系就像个空米缸,毛子三十年光顾着往外掏米,既不种新稻子也不修破窟窿。
现如今船厂老师傅走的走、老的老,年轻人都跑去搞互联网当网红,传承断代可不是换个螺丝刀就能解决的。
都说军工是国之重器,但要是连吃饭的手艺都丢了,再坚硬的盾牌也得生锈。
再往深了琢磨,俄罗斯这些年军工发展走的是"偏科"路线。
核潜艇、高超音速导弹这种战略武器确实亮眼,可后勤保障、配套体系这种苦活累活却荒废了。
打仗又不是打游戏,光有输出没辅助照样玩不转。
现在连造个拖船都能翻沟里,真要到战时需要抢修舰队,怕不是要把水手都逼成造船工人?
这次翻船事故给各国军工都提了个醒:完整的工业体系才是硬道理。
再先进的单项技术,也架不住后勤保障掉链子。
俄罗斯的教训就像面镜子,照见的是现代军事工业发展的死穴,瘸腿走路终究要摔跟头。
如今这个局面,要指望俄罗斯自力更生重振造船业,恐怕比让库兹涅佐夫号按时回港还难。
这盘棋接下来怎么走,且看北极熊是拉下脸来借东风,还是硬撑着独木桥走到黑。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