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有时候我真得扒拉开一些人的脑子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啥,是浆糊还是宇宙黑洞。
就前两天,手机屏幕一亮,给我推了条消息,那标题,好家伙,斯蒂芬·金看了都得递根烟——“惊悚!校园器官捐献惊曝光!”
我当时寻思,这是演到哪一出了?
世界末日都没这么刺激。
点进去一瞅,内容更是能直接原地拍一部三流恐怖片。
说牡丹江有家中学,正挨个让学生签“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的卖身契。
这剧本,你敢接吗?
我仿佛都听到了那惊悚的背景音乐。
这事儿要是真的,别说上热搜了,直接就是社会版头条连载三个月。
结果呢?
网警同志们一出手,就把这位躲在键盘后面的“大编剧”邹某给请去喝茶了。
闹了半天,就是为了那点流量,为了几个粉丝,愣是把教书育人的地方,描绘成了噶腰子的屠宰场。
这波操作,换来了流量,也喜提了“净网-2025”专项行动的典型案例大礼包,真是一点不亏。
你以为这就完了?
那就太小瞧人类想象力的下限了。
如果说邹某玩的是心跳,那七台河的李某,简直就是想直接送人“上道”。
他老人家更狠,直接盗用官方马甲,发布“县防汛指挥部通知”,有鼻子有眼地宣称“桃山水库将有百年一遇洪水”,还把下游几个乡镇的名字挨个点了名。
这已经不是造谣了,这是在导演一场线上的“大逃杀”。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村子的老乡们,看到这条消息时手得有多抖。
是连夜卷着铺盖往山上跑,还是抱着侥M幸运心理在家等?
拿天灾开涮,把别人的身家性命当成自己博眼球的筹码,这心得有多大?
说真的,这种为了流量连人命都不顾的行为,不抓你抓谁?
跟前面两位“大导演”比起来,牡丹江的另一位选手姚某,路子就“野”得更接地气了。
他不玩惊悚,不玩灾难,他专攻你的钱包。
一条“电费要涨价了,取消谷峰计价”的陈年老谣,被他翻出来重新包装上市,精准投放到各大本地群里。
这招太毒了,因为器官捐献、百年洪水,离大部分人的生活终究隔着一层,但电费,那是每家每户每个月都要面对的真金白银。
于是乎,这条谣言就像滴进热油锅里的一滴水,瞬间炸了。
大爷大妈们焦虑得不行,到处转发求证,生怕下个月的电费单会变成一张“催命符”。
姚某这人,坏就坏在他明知道这是假的,可他偏要传。
他享受的,可能就是那种看着一群人为他一句话而团团转的上帝视角。
这种行为,看似没啥大事,实际上是在我们社会最基础的信任体系里,挖了一个又一个的蚁穴。
这三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就像三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互联网光鲜亮丽外表下的那点腌臜事。
他们不是在造谣,他们是在“情绪炼金”,把公众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炼成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流量黄金。
他们深谙传播心理学,知道什么样的标题最能戳中你的G点,什么样的内容最能让你失去理智,按下转发键。
而我们呢?
我们成了他们play里的一环。
每一次不加思考的转发,每一次义愤填膺的评论,都成了为他们流量大厦添砖加瓦的免费劳工。
公安机关的每一次重拳出击,当然大快人心。
但“净网”行动,不能只靠网警同志们。
咱们自己也得带眼识人,长点心。
说白了,以后再在网上看到那种让你血压飙升、情绪上头的消息,先别急着站队。
让子弹飞一会儿,没啥坏处。
这年头,信息比人跑得快,但真相,往往还在后面不紧不慢地穿着鞋。
咱们能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脑子,别让它那么轻易就成了别人收割流量的韭菜地。
毕竟,保持脑子清晰,可能是咱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里,最硬核的生存技能了。
你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