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忘了家国的仇恨吗?1941,坚守潼关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路攻战平、津,占领山西大同、太原等地,战火烧到了陕西。为配合全国抗战,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山西中北部展开敌后游击战;国军固守潼关,同时在中条山、风陵渡等地阻击日军。

潼关,地处陕西东大门,北依黄河南接秦岭,自古以来就是雄关险隘。蒋纬国自德国和美国学成返国后,即被安排担任少尉排长,驻守陕西潼关,足见其重要性。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抗日名将张自忠都曾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

从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军民固守潼关,力保陕西没有沦陷,也守住了西北,更从侧翼保护了西南地区,尤其是陪都重庆。

1941年夏,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和他的妻子到访黄河前线,正值在中条山战役打响之际,留下大量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本文为军民抗战篇。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和他的妻子

▼卡尔·迈登斯夫妇途中所见风景,千年之前杜甫也曾看过到,留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卡尔·迈登斯夫妇镜头下的潼关城楼。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清朝增修扩建。城门开六处,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

▼卡尔·迈登斯夫妇镜头下的潼关城楼。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因修筑工事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参加潼关抗战的国军军官。

国军先后有28师、109师、167师、78师和第一师驻守潼关。1941年夏天,驻守潼关的正是国军第一师。

▼站岗的士兵。

这张照片与滇缅公路站岗士兵很相近。

▼国军黄河前线。

▼远处的防线是防备日军沿黄河而上,近处高射机枪为防备日军飞机轰炸。

▼从照片中看,国军当时装备精良。

▼国军黄河前线。士兵手中是毛瑟手枪,也就是俗话说的“匣子炮”“盒子枪”,用枪套作为枪托使用。

日本在所有攻击战中均告失败,他们未踏进潼关一步,未占领陕西一寸土地,因而潼关防线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图为国军战士在潼关城墙内。

▼随时准备战斗的士兵。

▼自从1938年春日本占领山西永济以后,每天有上千发炮弹落至潼关,飞机轮流轰炸。国军先后有28师、109师、167师、78师和第一师驻守潼关。图为战士在潼关城墙外战壕里。

▼炮兵阵地。

1934年国军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进24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威力巨大的十五吋口径重型榴弹炮,其理论上战斗力能制造的心理效果不低于现在所谓洲际导弹之类,命名为“三十二倍十五榴”,组建了炮10团。

在此后的烽火岁月里,炮10团先后转战淞沪、台儿庄、豫东、武汉、潼关、昆仑关、滇西等地,3营四门大炮驻守潼关长达七年之久,力保潼关不失、陇海线畅行。

▼迷惑日军空军的假坦克。

▼迷惑日军空军的假飞机。

日本前后投入4-5个师团达五万余兵力,以空军炮兵为前锋,前后发动20多次抢渡黄河战役,企图由潼关占领关中,进而入川攻击重庆和灭亡中国。图为潼关前线的小战士。

不过在潼关的外围,战争非常惨烈和悲壮。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打响,此时驻守潼关的是胡宗南部167师,师长周士冕。图为潼关城墙门洞内休息的士兵,墙上用大字写着:廉。

中条山战役,从1941年5月上旬到6月上旬,此役是国民党抗战以来最为惨重和耻辱的一次军事失败。胡宗南曾命令76军、第1军167师出潼关进入灵宝一线增援作战。图为潼关前线,从战地工事中走出来的国军。

据日方统计,中国军队在中条山战役中被俘达3.5万人之众,死伤数万,而日军战死仅679名,负伤2292名。图为在窑洞内学习的167师官兵。

1941年6月,当卡尔迈登斯夫妇到达潼关之际,中条山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日军已经占领了黄河北部山区,国军卫立煌部惨败。图为在窑洞内整理内务的国军士兵。

据资料记载,国民党方面是在1941年4月20日开始研究日军进攻中条山的危险局势的,蒋介石25日开始考虑加强中条山及洛阳、潼关防御工事问题,而有关军事部署是5月2日正式发出的。图为窑洞内的国军士兵。

从蒋日记看,他已注意到日军大规模增兵晋南,有渡河进攻洛阳、甚至西安的危险。但一连几天,蒋介石都估计,第一,日军“决心肃清我在晋各部队”;第二,“日军必不敢过河侵洛(阳)潼(关)”。图为167师的一个士兵在读书。

1941年春天,日本军方进行战略调整,主要兵力转移至太平洋战场。他们占领中条山以后,并未大规模向川陕进攻。图为整理内务的167师士兵。

潼关男劳动力,基本三天两头在工地挖战壕,把一箱箱子弹、手榴弹、炮弹源源不断扛到工事里。这是潼关百姓在给前线运送物资。

除了走访潼关前线,卡尔迈登斯夫妇还到宝鸡和西安进行采访。在西安,他们对位于王曲镇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非常感兴趣,拍摄了大量照片。图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地址。

第七分校本部设在西安王曲镇,训练基地远及陕甘两省的兰州、天水、凤翔、西安、户县等地。图为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学员刚入伍,规定为上等兵待遇,军官教育期是中士待遇。课程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内务规则、夜问教育等小教程,还有战术、兵器、筑城等大教程以及交通学、航空学常识。图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在进行训练。

军校学员辟窑洞为营舍或驻寺庙,陆续建有黄埔村、留村、曹村等新营房。图为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这批照片的学员是七分校第十七期,1940冬至1942年冬受训。图为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

学员刚入伍,规定为上等兵待遇,军官教育期是中士待遇。课程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内务规则、夜问教育等小教程,还有战术、兵器、筑城等大教程以及交通学、航空学常识。图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在进行训练。

学员们也上政治课,如“总理遗教”、“西北问题”、“校长言行”等。同时,兼有战术作业、沙盘教育、现地测绘等实习课目。图为教官在进行展示。

每周都发有学习进度表,除上午操场教练、下午野外演习外,其余时间都是上课。每隔一个小阶段还要进行射击教练和实弹射击以及手榴弹投掷、劈刺等。图为学员们在进行动作练习。

第十七期学员一共有七个总队,即第九——十五总队,第十四、十五总队无毕业生。少将总队长有李慎言、胡家骥、徐达、杨厚采、郑瑞、李禹祥、周保黎、于厚之、郭歧、麦宗禹、朱亚英等。图为学员们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第七分校学员的训练是相当紧张的,生活也异常艰苦。每天4:30起床,出操,致敬并喊口号。

学员们住窑洞或土屋,睡的是通铺土炕,每人一条布薄棉被、一条粗劣毛毯。夏季一人一套单衣,两套白衬衣,布料还不如面粉袋。图为学员训练间隙。

学员每人发一套粗灰呢军服,一双翻毛牛皮鞋,但除星期假日外出和接受检阅让穿外,平时一概不许动用。背景图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和校舍。

冬天满地都是半尺厚的积雪,可棉衣有时到十一月中还未发下,学员们就穿着半截裤到野外去“卧倒”和“匍匐前进”。图为学员们在树林里听教官讲课。

军校设有医院,入门处有“入院指南牌”,院内设长椅,植花草,铺细砂。有八间病房,每名病号有白布垫和白布单,另有磁砖盥洗室和深坑式厕所。医院设备有小型X光机、短波电疗机、化验室等,手术室器械完备。图为学员们在课余打篮球。

学生们一天吃两顿饭,六人一桌。早饭每人5个馒头、一碗粥,一桌四碗菜、一碗汤。图为学员们的早餐。

军校没有专门的饭厅,但有专门的露天土台。图为学员就餐中。

军校学员自力更生,每队养两头猪,有时也自己种菜、纺线织布。图为养鸭子的学员。

七分校也曾有女学员,原属十五期第二总队,学生共189人,在军校七分校受训10月后奉命转学藉,改隶于第七分校“西安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继续完成学业。图为潼关前线的女子救护队队员。

你们忘了国家的仇恨吗?

大观日知录没事摆摆龙门阵37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