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100%关税,真能吓住中国?”这句群嘲刚出口,欧盟会议室就冷场。
小川建国又玩老套路:把电话打给布鲁塞尔,张嘴就是让盟友冲前面,自己殿后。九月十号那通密谈,路透直接抖了底,一句“你们先上,美国再跟”让欧方官员当场翻白眼。理由还是老一套,“切断俄罗斯战争资金”,可谁都知道,中国、印度真没替莫斯科结账,最多买点资源,转头就做成手机、汽车再卖回去。
欧盟心里门儿清:自家企业刚被能源账单折腾得够呛,再对亚洲产品加税,通胀立刻爆表。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直接放话,“电价、气候、产业能不能扛得住?”一句话把政治正确打回经济账本。布鲁塞尔的谈判桌瞬间变成菜市场,谁都不想当那个先垫背的。
墨西哥倒是头铁,抢先宣布整车关税从20%拉到50%,顺带把1400类商品绑进套餐,涉及520亿美元进口。官方说保护就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拍华盛顿马屁。可墨国上半年刚成中国汽车最大海外买家,关税一加,进口车价直接起飞,老百姓的钱包第一个不答应。更尴尬的是,墨西哥还想拉中资去建厂“以产代进”,左右互搏的操作把两边都惹毛。
中国商务部秒回“慎重考虑”,潜台词是:你涨价,我就断供稀土、零部件,看谁先哭。墨西哥总统赶紧灭火,“不是针对中国”,可市场已经用脚投票,进口商抢在关税落地前囤货,港口堆满新车,本地经销商一边数库存一边骂娘。
再看美国后院,大豆季来了,中国买家却集体失踪。往年这时候,芝加哥交易所里早就挂出千万吨新季订单,今年居然挂零。豆价跳水,农业州农民排队给议员打电话,选区压力顺着电话线爬回白宫。小川建国嘴硬,心里也虚,悄悄把新一轮对华关税升级按下暂停键,换了个“再观察”的缓兵之计。
G7那边更热闹。英国、加拿大、日本被拉到同一张桌前,美方代表慷慨激昂,盟友低头算细账:日本车企在中国一年卖三百万辆,加拿大龙虾七成出口靠中国,英国金融城盼着沪伦通扩容。一圈算下来,没人愿意为了遥远的乌克兰战场砸自己饭碗。
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直接在会上开怼:能源价格还没降,再砍对华贸易,自家工厂要不要开工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只能打圆场,“先研究研究”,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拖着不办”。
供应链这头,墨西哥的试水已经是现成的教训。关税涨50%,进口车成本直接飙,经销商利润被削得只剩皮。中资企业倒没慌,反手评估在墨建厂,可一算账:地皮贵、电力不稳、零部件还得海运来,综合成本比从中国发货贵一截。消息一出,墨西哥财政部长连夜开会,琢磨怎么给补贴,生怕到嘴的鸭子飞了。
中国这边没喊打喊杀,订单轻轻一挪,美国农民先坐不住。大豆、玉米、高粱,全往南半球转,巴西、阿根廷笑得合不拢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豆价跌回五年前,农业州电台天天播“农民破产”的故事,选票压力山一样压向国会山。
欧洲企业更精,一边听政客唱高调,一边加速把电池、车机系统生产线往中国挪。德国某零部件巨头内部纪要流出:如果欧盟真加税,就把中国产的核心部件先运到土耳其贴个牌,再进欧洲,关税直接归零。规则漏洞被玩成筛子,政客只能干瞪眼。
小川建国还在推“拉群群殴”,可盟友一个个像泥鳅,滑不留手。欧盟内部投票,对华强硬派连半数都凑不齐;墨西哥刚冒头就缩脖子;日本悄悄派团访华谈氢能源合作;加拿大龙虾船连夜起航,生怕中国买家真改吃厄瓜多尔虾。
关税大锤落下,砸中的往往是自己脚面。美国通胀数据刚缓和,再来一波对华加税,沃尔玛货架八成商品都得涨价,家庭主妇的购物车就是选票风向。欧洲的冬天更难过,能源账单还没降,又要给中国制造加税,老百姓直接上街。
供应链战争打到第三年,大家都学精了。美国想靠关税逼中国低头,中国反手把订单转南美;欧盟想跟风刷存在感,企业先挖地道绕开关税;墨西哥想当出头鸟,结果发现自己成了夹心饼干,两头受气。
现在最慌的其实是华尔街。对冲基金算过账:如果G7真同步加税100%,全球通胀直接飙升两个点,美联储只能继续加息,股市债市一起跳楼。小川建国嘴上喊得响,手里也开始松,马德里谈判桌上主动提出“分阶段、分品类”调整,摆明了找台阶下。
盟友看在眼里,更不肯当炮灰。欧盟内部流传一句话:“跟着美国喊口号可以,跟着美国跳崖免谈。”墨西哥总统连夜删推特,把“保护本国产业”改成“欢迎投资合作”。日本车企干脆把新车发布会搬到上海,现场用中文喊“中日友好”。
这场关税群殴,开头像大片,中场像闹剧,结尾眼看要变成默剧。喊得越响,盟友跑得越快,中国没动手,美国农民先哀嚎,欧洲工厂先搬家,墨西哥港口先爆仓。
所以,100%关税真能吓住谁?选票、利润、供应链,哪一个都不听口号。下一轮,小川建国还会再喊,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傻子跟着冲锋。
你说,这戏接下来该怎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