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成功抵御“围剿”后,中央苏区迎来了显著扩张,版图内涵盖了21座县城,居民总数跃升至两百余万。正当这片红色土地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刻,顾顺章的背叛如同一记重锤,泄露了大量核心情报,导致上海的临时中央机关难以立足,只得紧急转移到中央苏区。随后,博古在王明的影响下,开始在苏区推行一系列激进的“左倾”政策,不顾红军重型武器匮乏的现状,强行下令攻击敌军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面对这一冒险决策,毛主席多次挺身而出,提出反对声音,遗憾的是,这些理性建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使他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限。
此刻,毛泽东担任的核心职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军事指挥的任务已不再由他亲自承担。遭遇不公之时,毛泽东并未气馁,他全力以赴地履行着主席的职责,并抽出时间前往赣南区域进行实地调研。那时的赣南等地正推行土地改革,毛泽东频繁走访乡间民户,耐心倾听民众对土改的见解与提议,为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积累素材。他深入基层,与百姓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这样的走访不仅让他对土改进展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为后续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毛泽东深知,只有真正了解民众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尽管毛泽东采用了别名,然而因其影响力深远,敌人仍旧识破了他的真实身份,并迅速向反动民团通报了他的位置。民团团长在得知毛泽东身边仅有几名警卫员后,满心欢喜,以为立功受赏的时机已到,于是火速率领上百名武装人员,携带枪械,直奔毛泽东的居所。警卫员一经察觉敌人逼近,即刻开枪还击,并计划协助毛泽东突围。无奈敌人兵力雄厚,已将住所重重包围。
敌人持续猛烈的攻击下,警卫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不久,仅余毛主席孤身一人坚守。此刻,数名反动团丁破门而入,明晃晃的刺刀直指毛主席,形势万分紧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屋外骤然响起一连串激烈的枪声,敌人接连栽倒。那些正向毛主席逼近的反动团丁一时不明所以,纷纷转头向外张望。究竟是谁在这紧要关头挺身而出?
王盛荣,籍贯湖北武汉,人生旅程始于1907年,降生在一个清贫的渔家。年幼时,生活所迫,他不得不离开熟悉的乡土,远赴上海,进入一家纱厂做起童工,历经诸多艰辛。在那段岁月里,纱厂中的地下党组织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王盛荣的前行之路。受其感召,他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亲身参与了上海那场声势浩大的工人武装起义。随后,命运的车轮将他推向了新的征程。组织决定派遣王盛荣前往苏联中山大学深造,这一去便是三年时光。学成归来,他肩负重任,全身心投入到少先队与共青团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青年一代的成长铺设道路。
1931年秋季9月时分,王盛荣踏入中央苏区,肩负起苏区少先队总队长的重任。在他的精心组织和不懈推动下,苏区少先队的队伍迅速壮大。仅仅到了那个冬天,队员总数便激增到了70万,这支力量成为了中央红军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鉴于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王盛荣光荣地被选为中革军委的一员。那时的中革军委,是一个由15位核心成员组成的团体,其中不乏如雷贯耳的领袖人物,比如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将军、林彪将军、叶剑英元帅、贺龙元帅以及徐向前元帅等。从这样的名单中,不难体会到王盛荣在当时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1932年寒冬时节,王盛荣接获指令,前往赣南迎接毛主席返回苏区,参与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为确保安全无虞,他率领了一个排的士兵随行。抵达赣南之际,恰逢毛主席遭遇危险,王盛荣迅速指挥战士们奋勇出击,将敌军击溃,在敌人的刀锋之下成功解救了毛主席。此后,王盛荣投身于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屡建奇功。期间,一次不幸的意外中,因警卫员操作枪支失误,他失去了一条腿。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初现,王盛荣被任命为重工业部副部长,继续在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发光发热。
1952年,王盛荣遭遇不公评判,被调至中南建筑工程管理局任职,担任了一个副处级的岗位。到了1957年,毛主席亲临武汉,考察汉阳轧钢厂的施工情况。彼时,王盛荣正带伤在工地上奔波忙碌,尽管多年没有相见,但毛主席一眼便认出了他。念及往昔王盛荣的救命之恩和他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诸多贡献,毛主席对他的现状深感同情。于是,毛主席当场决定,任命他为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并给予副省级的待遇。时光流转,直至2006年,王盛荣与世长辞,享年高达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