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的南京城里,42岁的朱棣总算坐上了那把他盼了大半辈子的龙椅,可这皇位攥在手里,却沉得像块千斤巨石。
整整三年的仗打下来,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侄子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朝廷里的那帮文官武将,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背地里却都躲着他走。
更让人头大的是,咋证明自己不是抢来的皇位呢?就这个问题,把这位在战场上从没怂过的胜利者,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壹》——
年轻皇帝的糊涂操作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咽了气,皇太孙朱允炆接了班,改年号叫建文。这小伙子刚上台就撞上了个大难题:他爷爷当年把24个儿子都封了藩王。
这些叔叔们个个手里都握着兵权,明里暗里都威胁着中央朝廷。
尤其是燕王朱棣,手下有十万精兵,北平城守得跟铜墙铁壁似的。朱允炆身边跟着两个读书人,齐泰和黄子澄,这俩人一肚子墨水,可压根没摸过兵器、打过仗。
他俩给建文帝出了个馊主意:削藩。
“先挑软柿子捏,再收拾硬茬。”黄子澄这说法听着挺有理,先拿周王朱橚开刀,接着又整垮了代王朱桂,最后再对付燕王朱棣。可朱棣又不是傻子,能看不出这步步紧逼的套路?
1399年5月,代王朱桂被废成了普通老百姓,消息传到北平,朱棣心里门儿清:下一个就轮到我了。
朱棣打了一辈子仗,见多了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他太明白政治这玩意儿有多狠——要么把别人整死,要么自己被整死,没有第三条路。这时候,北平城里一个叫姚广孝的和尚找到了他。
这个和尚有个外号叫“道衍”,他凑到朱棣跟前说:“老天爷是向着你燕王的。”
道衍的话特实在:建文帝身边都是些只会掉书袋的书生,不懂带兵打仗;你手下都是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要是现在不先动手,等削藩削到你头上,想反抗都来不及了。
朱棣也犯怵啊,这可是造反!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一旦失败,不光自己得掉脑袋,整个燕王府的人都得跟着陪葬。
可要是不反,迟早也是个死。1399年7月5日,朱棣在北平竖起了反旗,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由头:“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平定国家的危难。”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贰》——
三年血战里的勾心斗角
战争刚一开始,建文帝就犯了个致命的错。他派老将耿炳文带30万大军北上征讨,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打仗经验没的说,可这人有个大毛病:太保守,不敢冒险。
朱棣却反着来,主动出击。1399年9月,燕军突然偷袭雄县。
耿炳文的先锋部队一下子就被打垮了,主将潘忠也战死了,南京朝廷立马慌了神。齐泰建议接着用耿炳文,黄子澄却非得换人,最后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选了李景隆——就这一下,直接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李景隆是个啥人呢?朱元璋早就看透他了,说:“这人看着有能耐,其实没德行,绝对不能重用。”
可建文帝偏偏看上了他的出身和长相。1399年冬天,李景隆带了50万大军攻打北平,从人数上看占尽优势。可朱棣玩了个险招:假装打不过,带着全军撤出北平,让李景隆去攻一座空城。
李景隆还真上了当,他在北平城下围了半个月,没成想朱棣突然从背后杀了回来。
前后夹击之下,50万大军瞬间就垮了。1400年,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朱棣虽然打了好几场胜仗,可形势还是不乐观——建文帝坐拥整个天下,兵源源源不断。
朱棣却只有北平这一块地盘,每打一仗都是在耗自己的老本。
更要命的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还留在北平,一旦北平失守,整个燕王府就全完了。关键时刻,道衍又出了个狠主意:“不如直接打南京!”
这主意听着跟疯话似的,放弃自己的老巢,千里迢迢去偷袭,一旦失败就是全军覆没。
可朱棣赌了一把。1402年1月,燕军向南进军,没想到李景隆竟然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就这一降,整个战局都变了。建文帝这才醒过神来,他罢免了李景隆,启用了真正有本事的将领盛庸。
盛庸是个硬骨头,1402年4月,他在淝水把朱棣狠狠收拾了一顿。
燕军差点全军覆没,朱棣自己也差点被活捉,可一切都太晚了。朱棣已经摸出了新战术:不攻那些防守严实的城池,专门走小路绕着走。1402年5月,燕军突然就出现在了南京城外。
建文帝慌了,赶紧调盛庸回来救援,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6月13日清晨,城里的内应打开了金川门,燕军涌进了城,可建文帝却不见了。有人说他自焚死了,有人说他剃了头发当和尚跑了,真相到现在还是个谜。
——《叁》——
胜利者的烦心事
朱棣坐上龙椅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建文帝的老臣。齐泰被凌迟处死,还被灭了十族;黄子澄被处以磔刑,死得特别惨;方孝孺拒绝给朱棣写即位诏书,也被诛了十族,连他的学生都没放过。
这场清洗整整持续了一年,被杀的官员超过一千人,被流放的更是多得数不清。
可杀人容易,赢人心难啊。朱棣急需证明自己当皇帝是名正言顺的,他找到了解缙。解缙是谁?明朝第一才子,曾经给朱元璋和朱允炆两任皇帝当过差,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识时务、会看眼色。
朱棣给解缙出了个难题:“找一份太祖的遗诏,证明我继位是合法的。”
解缙立马就懂了,几天后,他“发现”了一份“密诏”,上面写着:“皇孙允炆性格软弱,恐怕挑不起大梁,燕王英武,跟我很像,可以继承皇位。”这份圣旨漏洞百出——既没有朱元璋的印玺,笔迹也对不上。
可没人敢说半个“不”字。1404年,朱棣设立了内阁,7个翰林学士进文渊阁办公,解缙被任命为首辅。这看着是对解缙的恩宠,实际上就是个陷阱。
朱棣真正的心思是分化文官集团,让解缙去得罪其他大臣,自己坐山观虎斗。
解缙很快就掉坑里了。1404年,朱棣要立太子,武将们推荐朱高煦,文官们支持朱高炽,解缙站了队:“皇长子仁厚孝顺,天下人都服他。”
就这句话,把朱高煦彻底得罪了,从那以后,解缙的倒霉日子就来了。
——《肆》——
永乐盛世背后的猫腻
1407年,朱棣突然把解缙贬到了广西,表面上说他“批改试卷不公正”,实际上是看烦了这个太聪明的臣子。1410年,解缙进京汇报工作。
可朱棣正好去北方打仗了,解缙没办法,只能去见太子朱高炽。
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赶紧跟朱棣告状:“解缙私下见太子,没把您放在眼里,不懂做臣子的规矩!”朱棣勃然大怒,把解缙关进了诏狱。1415年正月13日,锦衣卫都督纪纲汇报囚犯名单。
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淡淡地说了句:“解缙还活着呢?”纪纲立马就懂了。
当天夜里,他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人埋在雪地里冻死了。一代才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没了。1421年,朱棣正式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表面上说是为了抵御蒙古,实际上全是政治考量。
南京是建文帝的老巢,那里的官员和老百姓对朱棣一直有意见。
迁都北京能摆脱这种尴尬,可代价太大了——修建紫禁城花了全国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疏通大运河更是劳民伤财,无数民工累死在了工地上。
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官方说是宣扬大明国威,实际目的是找建文帝。
朱棣始终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这个失踪的侄子就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拔不出来。每一次下西洋,郑和都带着秘密任务:查找建文帝的下落。可直到朱棣死,这任务也没完成。
1410年到1424年,朱棣五次亲自带兵打蒙古,表面上是解决边境祸患,实际上是想逃避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在朝廷里,朱棣始终像个外人,那些老臣看他的眼神,总带着点怀疑和害怕。
只有在战场上,朱棣才能找到久违的痛快——那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简单的生死较量。1424年,朱棣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路上。
他的遗言就一句话:“传位给太子。”没有豪言壮语,没提自己的丰功伟绩,这个叱咤风云一辈子的皇帝,就这么孤独地死在了塞外。#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