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会师,不仅汇聚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更锻造了一支钢铁雄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开启了影响深远的“朱毛”合作时代。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朱德军长麾下,走出了两位以卓越军事指挥才能著称的将帅(一位元帅、一位大将);而毛泽东党代表身边,则涌现出两位以政治工作见长的将帅(同样一位元帅、一位大将),这恰恰与朱德的军事主官身份和毛泽东的政治主官身份高度契合。
这支铁流登上井冈山后,林彪升任红四军第10师28团1营营长,粟裕则担任该营3连连长,成为林彪的直接下属。彼时,谁能预料到这两位身材不高、职位不显的基层军官,日后竟成为解放战争中最耀眼的军事“双子星”,一位荣膺元帅,一位位列大将之首?
红军时期,林彪晋升更快,几乎被视为朱德的“接班人”。朱德升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即接任红四军军长;朱德再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林彪又接掌红一军团,始终是中央红军的核心将领。相比之下,粟裕的职务多为参谋长(如红四军、红七军团参谋长),尚未独当一面统兵作战。
然而,朱德对粟裕的期许却非同一般。在井冈山时期一次帮百姓割麦子的劳动中,朱德曾半开玩笑地对劝阻他休息的战士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传一棒。我老了,有粟裕呢!”当时在场的陈毅也笑着对粟裕说:“粟裕同志,得加油啊,莫辜负朱军长的期望!”虽似戏言,却足见朱德对粟裕才能的认可。粟裕也确未辜负这份信任,解放战争中他统率第三野战军连战连捷,成为华东战场无可争议的军事明星。
罗荣桓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在我军早期将领中,这样的高学历尤为珍贵。毛泽东对他极为器重,特意委任他接替自己,担任红四军政委(红四军首任党代表正是毛泽东)。这份信任,意义重大。罗荣桓不负所托,在与军事主官林彪搭档期间,红四军战绩辉煌。毛泽东对此高度评价:“谁说林彪难合作?罗荣桓在四军,不是和他团结得很好吗?”
抗战爆发,罗荣桓初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林彪负伤赴苏治疗后,毛泽东本意让罗荣桓代理师长,可惜任命稍迟一步,八路军总部已任命陈光代理。然而,罗荣桓后来在山东大展宏图,身兼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代师长兼政委等职,成为山东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将山东建设成我党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对此极为欣慰:“山东只换上罗荣桓一人,全局就活了!山东活了,全国就活了。山东抢占了所有战略要点,形成了包围态势。只有山东是我们完整、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上取东北,南下过长江,都要靠山东!”
遗憾的是,罗荣桓积劳成疾,于1963年12月16日英年早逝,享年61岁。毛泽东悲痛不已,亲临追悼会,并写下著名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他高度评价罗荣桓的品格:“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
若论最优秀的政工大将,则非谭政莫属。他与毛泽东的渊源甚至比罗荣桓更深:
1. 校友之谊:两人同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校友。谭政求学时,便已听闻这位师兄的传奇事迹。
2. 翁婿情缘:谭政的岳父是陈赓之父陈绍纯,一位开明乡绅。毛泽东在湘乡从事革命活动时,便与陈绍纯相识相知,陈绍纯对毛泽东的才干极为赞赏。
毛泽东曾妙评:“谭政者,谈政也!”解放战争中,谭政被派往东北,担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与罗荣桓共同成为四野政工领域的旗帜。1955年,谭政因在政治工作上的卓越建树,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