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计划为何频繁变脸?三国博弈下的企业自救新路径

特朗普最近又把关税大棒收了起来,这回不是没想好,而是被美俄峰会抢了风头。药品、半导体行业原本本周要“开刀”,结果一拖再拖,企业们悬着的心只能继续吊着。这场政策变动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巴西、瑞士又如何在夹缝中求生?

一、特朗普推迟关税背后的算盘

先看美国这边。总统办公室最近很忙,美俄峰会成了头号任务,药品和半导体行业的关税计划只好暂时靠边站。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药品是否威胁国家安全的调查早在4月就启动了,本来5月就该有结果,却接连跳票,现在还说至少得等几周。

特朗普本人接受采访时话里有话:初期征收低额关税,一年后直接飙到150%,最终甚至高达250%。这幅步步升级的大棋,不仅是给国内产业撑腰,更是在国际谈判桌上攒筹码。

但现实并不简单。欧盟官员与欧洲制药商都预测,美国8月底前不会正式宣布新政,而且还可能因为其他事件继续推迟。这说明贸易政策其实受地缘政治影响极大——一个峰会、一场外交风波,都能左右经济走向。

二、巴西出招自救,“主权计划”亮点何在?

巴西总统卢拉也没闲着。他推出“巴西主权计划”,准备砸300亿雷亚尔(约71亿新元)给受美国高额关税冲击的出口企业打气。这笔钱主要用于信贷支持,还包括政府主动采购那些难以找到替代市场的产品。同时,巴西政府宣布将加强与非美贸易伙伴合作,以减少对美出口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卢拉没有选择硬碰硬,没有马上报复,而是寻求谈判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策略更像是一种灵活应变,比起直接反击更容易争取长期利益。而且数据显示,目前巴美贸易并无盈余,本来只是10%的最低对等关税,如今却因政治摩擦陡然升至50%。

三、瑞士民意坚决拒绝让步,高额关税压力下的新选择

瑞士则表现得相当强硬。根据舆观调查公司最新数据,大多数瑞士人宁愿承受经济损失,也不愿向美国妥协。其中41%的人明确反对瑞士企业去美国进行重大投资。从上周四开始,美国已对瑞士商品征收39%的高额对等关税,在发达国家里算最高水平之一。

这种民意不仅影响政府决策,也倒逼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比如加速数字化转型或开拓亚洲市场。有意思的是,这次危机让很多中小型制造业公司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太大,多元布局才是真正稳健之道。

四、新旧政策条文差异及券商观点分歧表格

| 项目 | 旧政(2023年前) | 新政(2024-25) |

|----------------|--------------------------|------------------------------|

| 药品进口审查 | 无安全调查 | 启动232条款安全评估 |

| 半导体行业 | 常规进口管理 | 拟定分阶段调高惩罚性关税 |

| 巴西出口配套 | 普通信贷支持 | 政府采购+战略性资金注入 |

| 瑞士商品待遇 | 低于20%一般性互惠 | 提升至39%特殊惩罚性门槛 |

券商观点方面,中信证券认为此次延迟显示白宫内部意见未统一;中金公司则预计最终出台方案仍偏强硬,对欧洲医药板块构成实质压力;华泰证券强调短期内波动加剧,但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重组将带来机会和挑战并存局面。

五、新形势下资产配置建议及认知误区提醒

1. 多元化海外投资: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可适当增加东南亚或印度相关基金配置。

2. 行业轮动策略:医药与半导体虽短期承压,但长期创新驱动力不减,可关注龙头公司的调整窗口。

3. 防御型资产补位:美元债、高评级可转债适合当前避险需求,有助平滑收益曲线。

认知误区警示:“所有资源股都能从通胀和贸易摩擦获益”其实很片面。例如部分原材料类股票虽受益于价格上涨,但同时面临成本挤压和需求萎缩双重风险,并非稳赚不赔。因此选股还是要看基本面,不宜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