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诺奖提名信,一场刚结束的空袭,当这两件事在白宫晚宴上交汇,你会怎么定义“和平”?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信递给刚授权空袭伊朗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和平这个词,显得格外复杂。
华盛顿的高调会晤背后,加沙的炮火从未停歇。一场旨在全面军事占领的计划,正悄然在以色列内部酝酿。这和平,究竟是希望,还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大戏?
本文将揭示这场“和平”博弈背后,美以各自的真实算盘,以及这盘棋对加沙地区所造成的深重影响。
作秀的和平:台上台下的算盘
特朗普急着想当“和平缔造者”,诺奖的诱惑不小。宁夏大学教授牛新春就说了,他这一切,多半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想在国际舞台上刷刷存在感。
内塔尼亚胡呢?明年大选就在眼前,国内民众要他赶紧停火、救人质。艾那·唐根觉得,他提名特朗普诺奖,就是场政治戏,讨好一番,求个支持。
内塔尼亚胡甚至发布了和特朗普在华盛顿的合照,配文“华盛顿的清晨”,就是为了秀他们俩的“铁杆”关系。
记者会上,对于“重新安置巴勒斯坦人”这样的敏感问题,两人都心照不宣地回避。这皮球,踢得相当默契,谁也不想接。
虚假共识:谈判桌上的僵局
表面上再和谐,也盖不住美以两边的根本分歧。孙冰岩指出,美国倾向于谈判解决,但以色列非要军事控制下的和平。
这种前提,让美国想斡旋都难。特朗普那句“以色列要对援助物资负责”,就透着他对以方行动的不满。
这看似微妙的立场差异,其实是美以两国在未来加沙治理上,根本性矛盾的体现。
哈马斯跟以色列根本谈不到一块去。以方喊着要“彻底消灭哈马斯”才停,哈马斯则要求“全面永久停火”才放人。
牛新春点出了,这种核心前提上的巨大分歧,就是所有谈判破裂的症结所在。
果不其然,在卡塔尔那场哈马斯与以色列的间接谈判,历时三个半小时,最终没能达成任何协议。
就连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之间,那次90分钟的计划外会谈,围绕加沙停火的核心议题,也没取得任何实质进展。
残酷现实:和谈烟幕下的战火
外交舞台的“和平秀”一散场,现实的残酷就来了。7月3日,以色列空军对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空袭。
目标直指火箭发射器、军事设施和武器库,直接拉开了新一轮军事行动的序幕。谈判没谈拢,直接回到军事老路。
更吓人的是,以色列安全内阁会议,甚至讨论了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军事占领的可能性。
这不光是军事行动升级,更反映了以色列内部极右翼势力的强硬主张和胃口。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公然放话,要“吞并加沙部分区域”,使其成为“以色列永久领土”。
遗产部长埃利亚胡更狠,宣称他们的目标是“整个加沙都将属于犹太人”。
这些话,暴露了以色列部分高层借机满足领土诉求的野心。他们甚至想制造绝境,逼着加沙民众迁移。
“和平”谈判这边厢,加沙的人道危机已经恶化到极致。7月28日一天,以方袭击造成92人死亡。
其中41人,正是正在寻求援助的平民。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联合国报告也说了,全球近200万面临灾难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一半以上都来自加沙。
7月26日,以色列在国际压力下于加沙北部空投援助物资。然而物资坠落,却砸伤了至少11名巴勒斯坦人。
这种救援方式的失败,以及对平民造成的二次伤害,凸显了加沙地带人道状况的绝望。
更别提,以色列人权组织第一次联合发声,直接指控以方在加沙实施了“种族灭绝”。这个词一出来,事情的性质完全变了。
和平,一场危险游戏
从华盛顿的诺奖提名,到加沙废墟上的占领图谋,这场“和平”的大戏,最终只剩幻灭。
美以领导人在镜头前那些和平承诺,不光没能阻止暴力的蔓延,反而成了更激进军事行动的背景音。
说到底,这些所谓的和平斡旋,在根深蒂固的战略分歧和各自压倒性的政治私利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这盘政治大棋,让加沙百万平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陷入生存危机。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当和平变成了口头禅,战争就用更残忍的方式,定义了现实。
以色列的扩张政策,正引来越来越强的国际抵制。同时,其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也越积越多。
这条以武力铺就的道路,终将通往一个难以企及且更加不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