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国施压中国遭挫败,一国力挺中方立场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决定引发连锁反应。

去年10月那次投票中,27个成员国分成三派:10国赞成,5国反对,其余选择弃权。

德国站在反对阵营,背后是大众、宝马这些车企在华业务的巨大利益。

数据显示,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法国和意大利投了赞成票。

雷诺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足2%,这让法国车企在投票时少了顾虑。

意大利车企同样在中国市场存在感不强。

欧盟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电动车获得政府补贴,导致售价过低。

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3.9%飙升至25%,这个增长速度让欧洲车企感到不安。

匈牙利投下反对票并不意外。

比亚迪在当地投资建厂,直接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

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也担心关税会影响对华贸易。

欧盟最初决定征收37%的临时关税,后来提高到55%。

这个决定立即引发中方反制,法国白兰地成为首批被加征关税的商品。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反对关税政策。

宝马集团在华利润比欧洲高出20%,关税直接推高了欧洲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中国车企开始调整策略,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上汽集团计划在欧洲设立生产线。

宝马CEO齐普策公开批评关税政策破坏自由贸易。

欧盟内部至今未能达成一致。

法国酒商抱怨白兰地出口受影响,德国巴伐利亚州担心本地工厂停工。

中国商务部延长对欧盟猪肉的进口审查期限,这个决定让西班牙和丹麦的猪肉出口商坐立不安。

挪威和英国因为关税较低,成为中国电动车的新兴市场。

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的做法,被部分欧盟成员国视为参照。

但德国始终坚持对话解决分歧。

波兰、荷兰等国家仍在观望,既不愿得罪中国,又担心本土就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主张强硬立场,但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让政策难以落实。

这场贸易争端已经持续近两年。

中国电动车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欧洲消费者最终要为保护主义政策买单。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报告指出,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欧盟减少20万个就业岗位。

就在各方僵持不下时,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