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院南路6号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一群年轻研究者曾在2015年为世界首款人工智能芯片的诞生而欢呼。十年后,从这里走出的寒武纪公司正逼近A股“股王”的宝座。"
截至最新交易日,寒武纪股价最高冲至**1391元/股,市值突破5700亿元,与贵州茅台的股价差距日益缩小。高盛甚至将其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
这家被称为“寒武纪”的AI芯片公司,在2025年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袭:半年营收暴增43倍,净利破10亿,从曾经的亏损巨头摇身变为AI芯片“股王”。
01 神秘起源:中科院走出的兄弟创业团
寒武纪的诞生源于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的执着追求。两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后来相继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事研究工作。
2010年,兄弟俩在一场内部汇报中首次提出研发AI芯片的构想。当时这个想法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未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天方夜谭”。
经过五年潜心攻关,2015年,这支仅有20人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2016年,陈天石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投资平台中科算源共同创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公司取名“寒武纪”,寓意如同5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一般,开启人工智能的新纪元。
02 艰难岁月:从华为光环到独立生存
2017年,华为发布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的麒麟970芯片,让寒武纪一夜之间声名鹊起,首次站上了产业化的风口。然而这种依赖巨头的模式很快遇到了挑战。2019年华为自研芯片后,寒武纪IP授权收入暴跌41%。失去华为合作后,寒武纪遭遇市场质疑。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以64.39元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首日暴涨229%,市值突破850亿元。然而资本市场的狂欢并未持续太久。
2020年至2023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37亿元。股价在2022年4月跌至46.59元的谷底,较高点暴跌84%。
03 惊天逆袭:三大引擎驱动爆发增长
转机出现在2024年。寒武纪推出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在推理场景的能效比方面已能比肩国际巨头。
寒武纪的爆发不是偶然,背后是三大引擎的强力驱动:
技术突围:寒武纪采用Chiplet技术,将不同功能模块像“乐高积木”般整合,算力飙升至256TOPS(INT8),是前代产品的倍数。
场景扩张:AI芯片渗透到工业、家电、安防、终端等场景。寒武纪已进入中国移动“5G+AI”基站项目,并成为比亚迪“舱驾一体”方案的AI芯片供应商。
国产替代:海外对高端GPU的管制,倒逼国内加速自主研发。2024年,中国加速芯片的市场规模超过270万张,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的出货量已超过82万张,占30%。
04 政策东风:国务院文件助推智能经济
2025年8月26日,智能体首次写入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以国家战略形式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时间节点。
《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智能终端普及率突破70%;到2030年完成全面赋能,智能经济成为核心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4G牌照的发放催生了移动支付、网约车、餐饮外卖等应用爆发一样,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政策助推的关键跃迁。
05 资本狂欢:科技股的“主升浪”还在吗?
8月28日,A股三大指数午后“V形”反弹,上证指数守住3800点。当日,市场热点再次集中在算力和芯片方向,寒武纪、中芯国际双双创历史新高。
至此,AI算力指数(8841678.WI)年内已上涨57.94%。这是否意味着科技股的“主升浪”仍在延续?
某华北基金经理表示:“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充裕的流动性,也为国产算力大牛股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从估值特征来看,本轮五倍股小市值占优,起始机构低配,且起步估值处于中低水平。这意味着增量资金仍有进入空间,科技股行情可能尚未结束。
06 未来之路:寒武纪的长久挑战与机遇
寒武纪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存货水平显著上升。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其芯片性能仍存在1-2代的差距。当前寒武纪云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99.6%,虽体现产品竞争力,但也暴露业务结构单一、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
历史上,中国船舶、全通教育等公司都曾短暂超越茅台,但随后都遭遇大幅回调,这就是A股市场著名的“茅台魔咒”。
但寒武纪的价值可能远超股价本身。它代表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更是中国在算力领域争夺全球话语权的缩影。这场股王之争,已然超越了资本市场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窗口。
未来,正如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中国AI芯片产业可能正迎来自己的“寒武纪时刻”。
外资机构给出的1835元目标价,既是对公司技术的认可,也是对国产芯片产业发展的期待。若寒武纪真能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突破的领军者,其价值将远超股价本身。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目标,不是缔造市值奇迹,而是打破国外对算力芯片的垄断。
在AI算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科技企业正慢慢改写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