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总觉得自己比中国强?

2023年,有个调查十分有意思,其中六成多的印度人认为,“印度比中国更具发展潜力”。这就让人纳闷了,2023年,中国GDP预计达19.5万亿美元,而印度仅约3.64万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人均GDP方面,中国约为12614美元,印度却只有约2481美元,差距巨大,为啥这么多印度人会这么想呢?

其实这并非凭空而来的自信,其背后隐藏着殖民历史、国家宣传以及现实对比这样复杂的故事,得从几十年前慢慢地说起。

最先埋下这个念头的,是殖民时代的特殊经历。19世纪英国管着南亚的时候,印度被当作“掌上明珠”,修建了不少铁路,还建设了一部分工厂。到了1900年,印度的铁路里程达到了4万公里,这个数量比当时中国铁路的总数多出了足有十倍。

英国人还在印度办了大学,到1947年印度开始独立的时候,他们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比中国大了很多。这种殖民时代一部分的优势,让印度人心里有了“比中国先进”的想法。历史学家杜蒙就说过:“英国的偏心,让印度人早早就有了和中国比较的心理优势。”

印度独立以后,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1947年印度刚刚独立,领导人尼赫鲁就说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那个时候,中国还在战乱之中,印度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制度。接着它很顺利地加入联合国,还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不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国的GDP基本上处在相同的水平。从工业基础这方面来讲,甚至是印度的更好,1950年,印度的钢产量达到了146万吨,而中国只有61万吨。这种开局,让印度觉得,自己走对了路,理应是亚洲的领导者。尼赫鲁在日记里就写道:中国的局势混乱这让我们看出印度的制度更有前景。

现实中的一些亮点被反复放大,也让大家产生了误判。印度的软件产业确实很厉害,班加罗尔聚集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2022年,印度IT产业产值达两千多亿美元,硅谷中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师为印度裔。2023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达12.33万亿元,这一数据折合成美元后,和印度相比更是远远超出。但印度的这些成绩天天被媒体报道,不少人就觉得在高科技领域已经超过中国了。

再比如人口方面,2023年印度人口超过了中国,政府以及媒体时常在说这是“人口红利”,不过却很少提到印度还有两亿多的文盲,其识字率远远低于中国。这种只看优点的视角,就如同用放大镜来看自己,自然而然地越看就会越觉得自信。

政府和媒体的刻意引导,更是加固了这种认知。印度独立之后,一直把超过中国当作作自己的目标。1998年,印度开展了核试验,政府就开始大力宣传“印度已经成了核大国,中国一定不敢再轻视我们”;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媒体每天都在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快要超过中国了”。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2023 年印度 GDP 增长率大约为 7.5%,高于中国的 5% 左右 ,可是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差距简直太大了。就连板球打赢了中国,也能够被说成“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长期的正面宣传形成了很强的心理暗示,就像印度社会学家夏尔马说的:“国家叙事就像一面镜子,只照自己的光亮处。”

更深层的原因,是两国发展路子不同带来的错觉。中国靠制造业起家,高楼桥梁高铁这些都是很容易就能够看见的成果,老百姓也很认可;而印度更侧重于于服务业和软件产业,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虽然一般老百姓感受并不深,但是在国际上却很容易得到关注。

比如印度人经常说“硅谷的CEO很多都是印度人”,却很少提到制造业的规模。2023年3月,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9573万吨,而印度只有1140万吨,中国的制造业产值是印度的10倍,这才是经济实力的根本所在。这种发展路径的差异,让大家更易于看到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忽略了整体的差距。

历史上的大国情结也在起作用。印度是文明古国,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以前都曾经是亚洲的强国,这样的历史,让不少人觉得印度天生就是大国,潜意识里觉得“中国只是暂时领先,印度迟早会回到该有的位置”。德里大学的古普塔教授曾说过:“在印度人的心中,中国的崛起,就像意外,印度的强大,才是回归。“

不过这种认知也在慢慢变,这些年中印之间的来往逐渐增多了。不少印度人来到中国之后,都对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感到十分惊讶。2024年,由印度工商联合会开展的调查表明,在曾经去过中国的企业家中,仅仅只有不到三成的人,仍然觉得“印度更强”。但对大多数没出过国的人来说,政府宣传、媒体报道和身边的局部优势,还是支撑着他们的固有想法。

(参考资料:《印度的文明》路易・杜蒙著、皮尤研究中心《2023 年全球态度调查》、印度工商联合会《中印经济对比报告》、《尼赫鲁日记》、德里大学《印度国家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