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觉得这几年,不管哪个国家和美国谈贸易,最后怎么总像是白白送了什么出去?你回头一看,好像每个协议谈完,媒体上吹一轮合作共赢,可实际细节一扒拉,套路几乎一模一样:小国买能源买飞机,大国买能源还得投钱,通道要开,市场要让,最后美国自己压根没出啥血。
我也纳闷,这到底是谈判还是变相打包销售?
你如果认真翻翻美国最近几次签下的贸易协议,尤其是特朗普主导下那一批,基本都可以总结出一个模式:
• 小国,关税打个两成,再附送一份能源订单,顺带要你航空采购起飞
• 大国,关税低点,15%左右,条件更复杂:不光买能源,还得在美国落地投资,另外市场还得敞开点口子
表面上是互利,其实就是美国在上面发号施令,别人只能挑个疼点小的姿势接受。
最关键的是,美国自己给了什么?答:几乎没有。就连取消个早年间就该取消的惩罚性条款,也被包装成让利。这招,真有点空手套白狼的味道。
但你真要说特朗普只是个会谈判的商人,那是小看了他。他那套贸易协议背后,有三层很现实的意图,而且一个比一个直指权力核心。
第一件事,他要把能源这张牌打穿。
美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2024年上半年,美国LNG出口量达到78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将近13%。别小看这个增幅,全球范围内能持续扩张出口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
然后你再看欧盟那边,2022年美国和欧盟谈成的框架协议里,欧盟承诺每年从美国进口价值2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这不是说说而已,那是真金白银的能源换市场。按照目前油气价格浮动估算,未来几年里,美国的能源出口额甚至有可能超过沙特加俄罗斯的总和。
这一步,等于特朗普给石油美元续了命。而且能源价格一旦被美国主导,就不只是赚钱的事,那是能控制通胀的阀门。
说白了,就是直接拿油价去对冲国内高通胀的问题。美联储再怎么加息,那也是刀子割肉,特朗普这是直接换了个大锅炉给通胀降温。
第二件事,是逼外资进来投资。
你看特朗普这些协议,总有一个共性:你不光得买,还得投。这个投不是象征性表态,而是真金白银砸到地上的项目。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时,中方一度承诺未来几年对美国农业和能源领域加大投资规模;类似的承诺,在和日韩、加拿大这些老贸易伙伴的新协定里也都有影子。
投资来了,意味着什么?就业岗位。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由于外资制造业回流,美国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4万个。这个数据在疫情前的2019年才23万出头。
这就不是单纯的贸易互惠,而是把外国资金变成自己政绩的工具。
你失业率降下来了,民众收入上来了,那特朗普的选票就多了几百万。不是吹牛,是真正拿别人的投资,去兑现自己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承诺。
第三件事,是重新定义税的权力。
这事最耐人琢磨。以前美国讲自由贸易,不打税是原则。但特朗普不干。他直接搞起了10%-20%的基准关税,理由也特别直接:你市场不公平,我就收你钱。就像2020年,美国对法国计划征收数字服务税反制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逻辑。
你一开始可能觉得这只是谈判手段,但问题来了——这些关税收上来的钱呢?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因新增关税政策增加的关税收入达到约884亿美元。这笔钱理论上是进了财政部口袋,但你要细看具体法案安排,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由总统提出特别用途方案的。
简单说就是,特朗普可以在不经国会审批的情况下,把这笔收入挪去搞基建、补贴或他自己主张的产业回流项目。
这已经不只是赚钱的事,这是掌控权力的事。
而当他和欧盟也完成了这类协议之后,其它国家的谈判难度瞬间翻倍。你不答应,美国转头就有欧盟模板摆出来。你答应,那你基本也逃不过那三板斧。
我昨天还专门查了下,美国和欧盟的这份协议细则里,能源采购和产业投资都写得一清二楚,连数量都精确到了亿级。你说这是自由贸易协定,还是一份商业合同?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真正敢跟美国讨价还价的国家越来越少。不是没人敢,而是你一旦不配合,就要被贴上不守规矩的标签。接下来就轮到各种金融手段上场,再不济还有军工外交牌可以打。
可问题是,如果全世界都按一个模板签协议,那全球贸易还公平吗?
你说说看,这还只是贸易,还是换了个马甲的全球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