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法国总统马克龙高调宣布将于联合国大会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第二天,德国政府迅速划清界限。7月25日,德国政府发言人斯特凡·科内利乌斯发表明确声明:德国“短期内不打算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表态不仅凸显了欧洲大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深刻裂痕,更揭示了德国背负的沉重历史枷锁。
德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定位为“实现两国方案道路上的最后一步”,强调必须通过谈判达成,以确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持久和平与安全。科内利乌斯直言不讳地表示:“以色列的安全对德国政府具有首要重要性”。这一立场深深植根于德国对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反思——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使战后德国将对以色列的安全保障视为不可动摇的道德责任。
历史重负下的两难处境
德国的表态与法国形成鲜明反差。马克龙宣布法国将单方面承认巴勒斯坦国,以推动加沙“公正持久的和平”。消息一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副主席侯赛因·谢赫立即表示“感谢和赞赏”,哈马斯也称这是“积极一步”。约旦、沙特等地区国家也纷纷表达欢迎。
然而德国无法轻装前行。穆斯林移民群体在德国社会构成现实政治压力,而国内政治分歧也在加剧:执政联盟中的社民党多次呼吁停止对以军售并冻结欧盟与以色列的联系国协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外交部官员组成内部团体,公开要求改变对以色列政策,显示外交系统内部暗流涌动。
国际法庭上的“共谋”指控
就在德国表态前四天,尼加拉瓜向联合国国际法院提交诉状,控告德国在巴以冲突中扮演 “共谋者”角色。诉状直指德国三大罪责:未确保国际人道法受尊重、未促进巴勒斯坦自决权、未履行防止种族灭绝的责任。
诉状中揭露一个尖锐矛盾:德国积极推动国际法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行动实施制裁,却持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和监控系统。这些装备被用于加沙军事行动,甚至成为“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压迫体系的重要工具”。加沙断水断电、医院被炸、平民伤亡的惨状背后,闪现着“德国制造”的影子。
西方阵营的分化与对抗
国际反应呈现两极撕裂:
支持方:英国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表态称英国“坚定地致力于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直言:“我们必须共同保护内塔尼亚胡试图摧毁的东西”。
反对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痛斥马克龙的决定“奖励恐怖主义”;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抨击此举“鲁莽”,会“助长哈马斯宣传”。
而德国的沉默姿态折射出更深层困境。有媒体分析指出,法国单独行动让德国进退维谷——既不愿违背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又难以抗拒欧盟内部日益倾向巴勒斯坦的立场。这种战略困境在科内利乌斯的发言中若隐若现:德国虽声称“准备加大施压”,却始终未说明具体措施。
现实难题的紧迫性
在抽象的政治立场背后,德国提出了具体行动议程:立即停火、哈马斯解除武装、释放人质、改善加沙灾难性人道状况成为当务之急。科内利乌斯特别呼吁以色列必须“立即并大幅改善”加沙人道局势,为平民提供急需生存物资,同时警告以色列不得在约旦河西岸进行“任何进一步吞并步骤”。
为展现建设性姿态,德国承诺继续援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为未来建国创造条件。这种“不承认但支持”的微妙平衡,恰是德国在历史包袱与现实政治间走钢丝的写照。
当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时,德国的缺席将成为西方分裂的醒目注脚。加沙平民死亡人数已超一定数量,而德国仍困在历史罪责与现实冲突的夹缝中。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的诉讼如一把利剑,刺穿了“以历史责任为名的军援逻辑”——若德国真有心赎罪,又怎会成为新一轮人道灾难的推手?
德国在声明结尾留下耐人寻味的警告:若局势无进展,将“增加压力”。当加沙儿童在废墟中寻找食物时,这句外交辞令显得如此苍白。国际法院的诉状与法国的决绝行动,正在逼使德国直面世纪之问:对犹太人的历史救赎,是否注定要以巴勒斯坦人的鲜血为代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德国能否真正走出历史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