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原本不应演变成如今这般局面。按照俄罗斯最初的战略设想,应该通过一次迅速的战役,速战速决直取基辅,进而实现对整个乌克兰的控制。
这其实是俄罗斯惯用的作战方式,回顾历史,苏联当年突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时,基本上都是先控制对方的首都,进而掌握整个国家的主动权。
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本计划依靠空降兵部队一举夺取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然而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错失了迅速控制车臣的良机。
在克里米亚公投之前,俄罗斯同样派出约两千名空降兵突然跳伞占领了克里米亚关键的行政中心,这才为俄罗斯顺利拿下克里米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通过空降兵控制核心位置并掌握关键领导机构,这种策略似乎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案,既能减少损失,也可以最大化利益。可是,为什么在应对乌克兰时,这一招竟然失效了呢?
在空降基辅之后,俄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基辅。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对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短短时间内,乌克兰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接壤的几乎全部边境地区,都遭到了大量俄军的攻击。
这说明该次特别军事行动的规模极为庞大。倘若乌克兰事先毫无准备,极有可能在这种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被吓退,直接选择投降表明不抵抗。
但大规模的分布式进攻并非俄罗斯真正的致命武器。如果对方早做准备,未被战术威慑麻痹,那么这招自然而然将失去效用。
因此,俄罗斯军方真正的王牌在随后的行动中展现。
在俄军大举推进的同时,一支空降部队搭乘40余架直升机,从白俄罗斯戈梅利市启程,实施对基辅安东诺夫机场的空降。
空降部队的核心任务是夺取该机场控制权,以确保俄军能够从后方不断输送兵力和装备直达基辅。
一座大厦从内部倒塌才最为致命,若能使基辅陷入混乱甚至完全掌控该座城市,那么拿下乌克兰将只是早晚的问题。
初期俄军迅速夺取了机场,可惜乌克兰军队投入了火箭炮支援,重新夺回了机场控制权。双方围绕机场展开长时间的激烈争夺,控制权几易其手。
显然,这支空降部队未能完成预定任务。接下来的战事变得更为复杂。
既然空降手段未能完全占领基辅,那么俄军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从东西两翼夹击基辅。
2月25日,俄军空降到基辅西部日托米尔州的巴甫洛夫卡地区,随后控制了基辅州西北部的沃尔泽利市,这样一来,他们就掌控了基辅西部和东部的切尔尼戈夫。
双方在基辅西南的瓦西里科夫地区爆发异常激烈的战斗,与此同时,基辅的安东诺夫机场仍持续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最危急时刻,俄军甚至逼近距离基辅议会仅9公里的奥布隆区。
眼看基辅即将沦陷,乌克兰迅速在基辅内部调动一切可动用的兵力进行防御。到了2月26日,俄军再次空降增援基辅西南的瓦西里科夫地区,同时发动多轮远程打击。
然而到了2月28日,俄军仍未成功夺取基辅,反而乌克兰军队收复了不少丢失的阵地。显而易见,这次对基辅的迅猛攻击以失败告终。直至4月2日,乌克兰官方宣布已拿回基辅州全部控制权。
虽则佯攻基辅,其实俄军真正目标是乌东四州。
闪击战的核心在于迅速且准确地击败对手,一击致命。然而俄军意图闪电夺取基辅,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既然基辅无法攻下,俄军势必执行备选计划。
2月份多次失败的空降行动之后,俄军对基辅的企图已几乎成为奢望。毕竟这是在异国土地作战,在基辅周边出现大量俄军后,乌克兰军队会迅速调动援军进行守卫。随着援军不断到达,当地这点俄军兵力根本难以抵挡。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这些空降部队的后勤补给极其薄弱,导致难以长时间持续作战,无法长久盘踞基辅周边。
有人会问,既然没有补给,空降兵会不会直接收编基辅市内资源?当然存在此可能,但问题是,一旦转为抢夺物资,整个部队纪律必定瓦解,作战能力随之丧失。大家都顾着各自抢劫,自然无法形成统一指挥。
那么,为何围攻基辅的战役一直拖延至4月?实际上,闪电战失利后持续围困基辅,是俄军实施第二阶段战略。
表面上看俄军紧盯基辅不放,实则在实施声东击西的策略。
除了对基辅的攻势外,俄军在其他区域同样发起军事行动,特别是对乌东四州的争夺更为关键。
除了乌东四州,俄军也希望夺取敖德萨、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然而战争不是一次性争夺所有目标,俄军自身实力有限,与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差距不大。开局阶段得以占优,更多是因为先发制人而非绝对优势。
当优势消失后,双方只能陷入持久消耗的僵持态势。俄军的目标是,在僵局形成前以最快速度掌控核心战略要地。
围攻基辅使得乌克兰不得不在该区域投入重兵防守,这无疑削弱了在乌东四州、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地的防御力量。
放弃乌克兰北部而退守的乌东四州,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判断。
当然,要夺取基辅当然最好,但现实是短时间内基辅根本难以攻下。
仅凭空降兵的有限兵力,夺取整个基辅城不可行。第一批空降兵未能有效守住机场,导致后续部队只能从其它地点空降,令抢占基辅的难度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动用了白俄罗斯作为出兵通道,这已使白俄罗斯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白俄罗斯绝无可能接受更多托付,例如长期驻扎数十万俄军在其国土上。
尽管俄白关系密切,但白俄罗斯本身并无参与战争的强烈意愿,也不敢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让白俄罗斯允许俄军借道一次,已经极尽允许,绝不可能再无节制地长期驻军。俄罗斯同白俄罗斯虽然实质联系密切,但在名义上仍是两个独立国家。
而乌东四州的情况截然不同。该地区紧邻俄罗斯境内,俄军可直接从本土发动进攻。
因此,乌东四州是俄军务必夺取的关键之地。
鉴于乌克兰北部陷入僵局,俄军果断将主力转移到乌东四州,在此构筑稳固根据地。如果这里再失守,那么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几乎宣告失败。
乌东四州拥有相当数量的俄族居民和支持俄罗斯的乌克兰人。俄军在该地区行动时,如同鱼得水,能够逐步清除当地的亲乌派力量,比继续在基辅附近耗血更有成效。
这令我不禁想起1900年沙俄的一个历史事件。
当时沙俄原计划快速攻占瑷珲城,进而牢牢控制中国东北。然而进攻瑷珲时遭遇挫败。返回后俄军气愤之余,将外东北所有的中国原住民驱赶至黑龙江边界,完成了对该区域的“俄化”。此举使得后来即便没能完全拿下东北,俄国也保障了外东北的控制权。百余年过去了,俄国人的狡诈智慧依旧未减。
关于俄罗斯诉求,很大概率将以现有停火线为新边界进行划分。
我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基于先前的历史经验。1862年至1864年期间,沙俄集中兵力入侵外西北地区,突破伊犁、塔城防线后被清军阻挡。双方陷入持久僵持,展开谈判。
俄方坚决要求以停火线作为未来边界,而清廷则希望取原边界至停火线之间的折中地带作为界限。
俄军态度强硬,拒绝任何妥协,最终清朝被迫承认停火线,割让44万平方公里土地给沙俄。
因此一旦走上谈判桌,俄方态度依然强硬,坚持以实际控制线为界,丝毫不考虑“侵略”或“正当性”的问题。在俄罗斯眼中,所有打下的土地都归俄罗斯所有,寸土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