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三点,某券商交易大厅突然炸了锅,屏幕上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毫无征兆地跳水至1.7%以下,几个资深交易员攥着电话低吼:“快抢老券!8月8日之后的新债要缴税了!” 短短十分钟,百亿资金涌向存量国债。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潮,揭开了债券市场新旧时代的交接序幕。
2025年8月8日,中国债市将正式分裂成两个世界:此前发行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含续发部分)继续享受免税特权直至到期,而此后新发的债券利息将按机构类型征税,银行自营投资缴6%,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缴3%。这种“新老划断”的设计,让同一代码的债券因发行时间差异,实际收益天差地别。
最戏剧性的是地方政府债:商业银行持有其中80%-90%份额,新政后每年利息收入直接缩水6%。某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持有10亿地方债,票息2.5%,以前年赚2500万,现在只剩2350万,相当于白丢三台保时捷!”
为何此时动刀?三个数字透露真相:
32.6万亿:2024年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发行总量,足够买下整个德国股市;
20倍:地方债认购倍数,疯抢程度堪比茅台打新;
133万亿:存量利率债规模,利息免税导致财政每年少收千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点破本质:“当地方政府债要靠免税才能卖出去时,政策是催化剂;当它被疯抢20倍时,免税就成了财政漏洞。”国盛证券测算,仅2025年新增债券就能贡献337亿税收,足够建造两座港珠澳大桥。
普通人的焦虑被一则公告平息:税务总局明确,2027年底前个人购买债券月利息≤10万(季度≤30万)继续免征增值税。以100万国债为例,年息约3万元,月均2500元,距起征点还差7.5万,99%散户根本摸不到缴税门槛。
但精明的资金早已行动:
北京退休教师张阿姨火速赎回理财,加仓30年期存量国债:“2.95%免税利率,比银行大额存单还高1%!”
深圳程序员小陈转战红利指数ETF:“国债税后收益缩水,高股息股票反而更香”。
新政让银行陷入两难:持有新债要缴税,抛售老债舍不得。某股份行财报显示,若全额配置新发国债,净利润将压降0.8%-3.6%。
但银行迅速找到三条活路:
抢囤“免税老券”:8月1日新政公布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暴跌至1.64%,银行抢购量占交易量的70%;
转道同业存单:同业存款利息继续免税,瞬间成为香饽饽;
委外公募基金:通过公募投资债券仅缴3%增值税(银行自营需缴6%),还能免所得税,某大行理财子一夜追加50亿委外额度。
债券交易员正在见证历史性套利机会:
免税老券变身“限量古董”:30年期国债因剩余期限长、免税价值高,遭机构哄抢,收益率比新券低15BP;
应税新券被迫“涨价促销”:10年期新国债发行利率需提高6-10BP才能追平老券税后收益。8月5日首只试点新债投标遇冷,银行报价集体上浮8BP;
信用债意外躺赢:企业债税负未变,与国债利差从0.8%缩窄至0.73%,城投债成最大受益者。
#国债利息征收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