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出售废旧设备获利四千万,中国获得的远超飞机

在2011年,乌克兰把藏在仓库里整整十年的三架伊尔-78加油机,卖给了中国,成交价是4700万美元。这笔买卖,乌克兰自己赚了个4000万美元。

那会儿很多人觉得中国花了不少钱买了些“废铁”,觉得亏大了,可十几年过去一看,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中国不仅没亏,还赚了不少呢。

交易

在2010年代初期,中国空军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战机的数量和性能不断提升,不过空中加油的能力成了限制远程行动的一大短板。

那时候,中国唯一的空中加油机就是轰油-6,这款机子是从轰炸机改装的,载油量才37吨,最多能给两架战机加满油,根本撑不起远海作战的需要。

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国一开始瞄准俄罗斯的伊尔-78加油机。那时候,这款机子是全球最成熟的重型加油平台之一,正好符合中国迫切需要的装备。

可巧的是,俄罗斯在谈判时要价挺贵,还拼命设防,担心关键技术跑出去,结果双方一直没谈拢,只能先搁一边罢了。

就在中国一筹莫展的时候,乌克兰主动递出了橄榄枝。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得到了20架伊尔-78加油机,但这些曾经的空中利器在乌克兰那儿却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因为经济吃紧,乌克兰没法好好照看这些大型装备,只能让它们在仓库里慢慢生锈。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乌克兰开启了“卖卖卖”的办法,从核弹到各种武器装备,只要能换钱的东西都往外抛。

了解到中国的需求后,乌克兰马上提出了个很吸引人的条件:3架伊尔-78,总价4700万美元,平均每架不到1600万。这价格不仅比印度之前买的便宜一半,还只有俄罗斯报价的四分之一。

经过一番细致的商议,2011年,中乌正式签署了协议。对于乌克兰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

卖给中国的三架伊尔-78,经过简单的除锈、打磨等翻新步骤,成本就几百万美元而已。4700万美元的成交额几乎都是纯利润,这笔收入让乌克兰这个经济困难的国家松了大半口气。

中国在这笔交易中得到的可不止那三架飞机。乌克兰还顺带把苏式软管加油技术转让过来,这可是苏联几十年的心血结晶。

有了这项技术,中国不光解了当务之急,还赶紧给轰油-6做了升级,让它能为歼-10加油。这就像是在买飞机的时候,顺带把核心技术拿到手,真是划算得很。

实际价值

伊尔-78这款加油机到底有什么厉害的地方,能让中国如此重视?它其实是改装自伊尔-76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90吨,内部配备两套金属油箱,总载油量可以达到105.7吨,比轰油-6多出了差不多三倍,真是实力不凡。

它的核心设备是三套UPAZ-1吊舱,分别挂在机腹和两侧机翼上,采用软管-锥管式的供油方式,可以同时为三架战机进行加油。

不过,这种加油方式对操控的要求特别高,受油机得确保和加油机的速度差控制在5公里小时以内,姿势偏差不能超过±3度,高度变化得控制在10米以内。稍有差错,即使没有碰撞,油管断掉也会让任务泡汤。

2014年,首批伊尔-78到达中国后,很快就被派到了中部、东部和南部这三个战区的空军单位。飞行员们从模拟器开始训练,一点点突破了白天、夜间以及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加油任务。

经过连续努力,平均加油时间控制在8分20秒,连接成功率达到了93%,这个成绩在国际范围内也算是挺不错的。

得益于伊尔-78的助力,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迎来了飞跃性提升。满油状态下,它能在空中坚持大约8个小时,单次还能为6到8架战机提供空中加油。

2016年,南部战区展开南海远海联合巡航演练,伊尔-78首次列入随行保障队伍,顺利为3架苏-30和2架歼-11B完成加油任务,战机的飞行路线总长超过2400公里。

在伊尔-78的支援下,苏-30系列战机的作战半径从1500公里扩展到2400公里,而苏-30MK2更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5200公里。

所以说,这就意味着咱们中国的战机能够飞得更远,把“航程界限”变成了真正的“行动范围”,这也促使咱们空军从守住家门的“守门员”变成了向远海出击的“出拳手”。

不过,伊尔-78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嘛,作为相对老的机型,它有不少缺点。比如说,它体型大,速度慢,隐藏能力有限,很容易被敌人盯上;每次加油得花差不多10分钟,过程中双方都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飞行状态,这样一来,被攻击的风险也就提高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中国只引进了3架伊尔-78,数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大规模作战的需要。随着使用时间拉长,这些二手飞机的零件开始变得老化,维护起来也变得越发麻烦。

技术突破

中国一开始就表态,引进伊尔-78不过是一种应急办法,真正的长远发展还是得靠自主研发来走。

中国的军工团队拿到伊尔-78后,可没满足于只用一用,而是马上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对每个加油机的零部件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记录了吊舱的疲劳曲线、空中加油的稳定区域,以及软管的飞行姿态偏差等重要资料。

这些实战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变成了中国自主研发加油机的宝贵财富。技术人员把这些数据转成了仿真模型,然后用在国产吊舱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上。

经过对伊尔-78的深入分析,中国的技术团队不仅掌握了几十项核心技术,还在许多关键细节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到201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运-20大型运输机正式投入使用,这为国产加油机的改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借鉴伊尔-78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开始着手研发运油-20加油机。

跟伊尔-78一比,运油-20在技术上搞了不少新花样,采取软管和硬管相结合的双模式加油,不仅能满足各种型号飞机的加油要求,还大大提升了加油的效率。

运油-20装了个数字化加油系统,靠智能控制把加油管对接得极准,不仅让操作变得更简单,也大大提高了加油成功的概率。

虽然运油-20的输油能力只有50多吨,比伊尔-78的60吨稍微少点,但在技术领先和适应环境方面,已经超过了对方。

2020年,运油-20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到了2022年,配备国产WS-20涡扇发动机的运油-20在西安阎良顺利试飞,标志着全国产动力系统和全数字化加油控制系统的完美融合落幕。

到2024年,运油-20的数量已经超过20架,不仅可以同时为3架歼-20隐形战机进行空中加油,还成功走出国门,参加中埃“文明之鹰-2025”联合演习。

运油-20大量装备后,中国正式跻身全球三大加油机制造国之列,和美国的KC-46以及俄罗斯的伊尔-78并列在同一水平线。

随着国产运油-20的大规模服役,那三架伊尔-78的加油设备被拆除,重新作为运输机继续运转,以另一种方式担当任务。

重塑格局

没想到吧,乌克兰看上的那“废铁”,居然能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格局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伊尔-78一加入,中国的战机作战半径一下子大涨,不光能打到日本全境,还能在南海这些远海区域开展行动。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防卫省在2023年的报告里明确指出,中国空中加油实力的增强,或许会改变台海和南海的力量格局,周边的反应也从侧面证明了伊尔-78在提升中国空军战斗力上的关键作用。

这笔4700万美元的买卖,不仅带来三架加油机,还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国产大运平台从研发到成熟的空档期,伊尔-78的引进有效地避免了中国加油系统出现断层。

正是这几年缓冲期,才让中国能够从容不迫地完成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变,为运油-20的顺利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转变意义可不小啊,让中国空军的远程威慑和作战实力大大增强,为守护国家主权、保卫海洋权益,提供了更扎实的保障。

这段十几年合作下来,乌克兰刚好拿到了那四千万美元,解了燃眉之急;而中国呢,不仅学到了技术,还争取到了时间和未来的发展资源,空中加油的能力也实现了飞跃。

从眼下来看,双方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过放远一点,毫无疑问中国才是这次交易中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