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一直觉得,国土面积大小和耕地多少总得沾点边吧,毕竟地盘大了,能种地的地方按理说也该多些。
可真去扒了扒数据才发现,澳大利亚独占一整块大陆,国土面积足足有769万平方公里,而乌克兰才60万平方公里,连澳大利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澳大利亚的耕地面积约30.9万平方公里,居然还不如乌克兰的32.8万平方公里多。
这事搁谁身上不得琢磨琢磨,明明是“大块头”,怎么在耕地上就输给了“小个子”?
今天绵就好好说道说道,这里面的原因可比想象中现实多了。
先天条件:自然给的“起跑线”差太多
首先得承认,老天爷在给土地“发福利”的时候,确实没太偏向澳大利亚。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之一、这一点可不是随便说的,70%的区域都是沙漠和半沙漠,光热带沙漠就占了国土近一半,达到340万平方公里。
这些地方别说种地了,连草都长不好,想开发成耕地比登天还难。
绵查了下,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别极端。
南回归线穿过国土中部,导致中部和西部长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炎热少雨,年降水量大多不足200毫米,而农作物生长至少需要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这就从根源上断了很多地方种地的可能。
更要命的是,澳大利亚东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分水岭,全长3000公里,宽度从160公里到320公里不等,它就像一堵“墙”,把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死死挡在东部沿海,让中西部内陆地区彻底成了“雨影区”,降水更是少得可怜。
反观乌克兰,自然条件是为种地而生的。
它位于欧洲东部的东欧平原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高大山脉阻挡气流。
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摆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虽然寒冷但不会过度严寒,年降水量在400到600毫米之间,正好契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而且乌克兰境内有第聂伯河、北顿涅茨克河等多条大河,尤其是第聂伯河,年均径流量达到530亿立方米,比澳大利亚最大的墨累河年均径流量236亿立方米多了一倍还多,给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更关键的是土壤质量,这是种地的核心。
乌克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广阔的黑土带,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达3%到10%,是普通土壤的3到5倍,肥力十足,同等条件下种出来的粮食产量比普通土壤高不少。
而澳大利亚能耕种的土地,大多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这些地方的土壤多是砂质土或壤土,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远不如黑土,就算开垦出来,也得靠大量施肥才能维持产量,成本太高。
说实话,自然条件这东西真的没法选,澳大利亚是“先天不足”,而乌克兰是“天赋异禀”,这一轮比拼,澳大利亚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
后天选择:人口和经济模式的“隐形影响”
如果说自然条件是先天因素,人类的后天选择就是让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关键。
先看人口,澳大利亚总人口才2600多万,国土面积却有769万平方公里,算下来每平方公里才3个人左右,是真正的地广人稀。
这么少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本身就不大,2024年澳大利亚粮食产量约4500万吨,其中850万吨就够本国消费,剩下的2000多万吨都用来出口,现有的耕地已经完全能满足需求,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垦更多耕地。
而且澳大利亚的经济模式也不需要依赖大量耕地。
它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畜牧业才是农业的核心,绵羊数量常年保持在1亿只以上,羊毛出口量世界第一。
畜牧业需要的是草场,而不是耕地,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面积广阔,正好适合发展畜牧业,这就导致很多土地被用来种草养羊,而不是开垦种地。
再看乌克兰,总人口有4200多万,比澳大利亚多了近一倍,对粮食的需求本身就更大。
此外,乌克兰是“欧洲粮仓”,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粮食出口是主要的外汇来源之一。
它的小麦、玉米、向日葵籽出口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订单,乌克兰必须尽可能地开发可耕种的土地。
而且乌克兰的人口密度比澳大利亚高得多,每平方公里约70人,劳动力相对充足,有足够的人力去耕种大片耕地。
反观澳大利亚,劳动力短缺是长期问题,就算有可开垦的土地,也没人去耕种,更别说投入大量资金去改善土壤和灌溉条件了。
绵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澳大利亚的耕作模式也很特别。
它的耕地大多采用“轮作休耕”模式,一块土地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收割后长草放牧,第三年休耕,从种小麦到再种小麦,周期长达3年半,这意味着实际用于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乌克兰因为粮食需求大,耕地大多是连年耕种,复种指数远高于澳大利亚,就算耕地面积只比澳大利亚多2万平方公里左右,但实际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却差了一大截。
历史开发:殖民历史和发展路径的“长期影响”
除了自然和人口经济因素,历史开发路径也在悄悄影响着两国的耕地格局。
澳大利亚是殖民国家,17世纪被欧洲殖民者发现时,当地的原住民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根本没有大规模耕种的传统。
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发现这里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合种植欧洲的农作物,反而适合养羊,于是就大力发展畜牧业,耕地开发一直比较滞后。
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澳大利亚才开始大规模开垦耕地,但此时畜牧业已经成为经济支柱,耕地开发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而且澳大利亚的殖民者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的干旱地区根本无人问津,也就没有机会被开发成耕地。
而乌克兰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这里是古基辅罗斯的核心区域,农业文明发展悠久,当地居民早就有大规模耕种的传统。
中世纪时,乌克兰的黑土地就已经是东欧重要的粮食产区,为周边国家提供粮食。
到了近代,沙俄时期更是加大了对乌克兰农业的开发,修建了大量的灌溉设施和交通网络,为后来的耕地开发奠定了基础。
苏联时期,乌克兰成为苏联的“粮仓”,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垦了大片荒地,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虽然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老化,但长期积累的耕种传统、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让它能够维持大量的耕地面积。
反观澳大利亚,殖民历史短,没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发展路径又偏向畜牧业和矿业,耕地开发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它耕地面积不如乌克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耕地质量:比面积更重要的“隐形差距”
其实绵觉得,比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这一点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的差距更大。
乌克兰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种出来的粮食产量高、品质好。
据统计,乌克兰的小麦亩产量平均在300公斤以上,而澳大利亚的小麦亩产量平均只有200公斤左右,就算澳大利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弥补产量差距,也因为土壤质量差而难以实现。
而且乌克兰的耕地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耕种和灌溉,农业生产效率高。
而澳大利亚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相对复杂,机械化耕种难度大,灌溉成本也高。
比如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主要的耕地区域,但这里的水资源短缺,需要靠抽取地下水和修建水库来灌溉,随着地下水水位下降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灌溉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农民甚至放弃了耕种。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澳大利亚的耕地大多远离人口密集区和港口,粮食运输成本高。
而乌克兰的耕地集中在中部和南部,靠近黑海和亚速海,港口众多,粮食收割后可以直接通过港口运往欧洲、亚洲等地,运输成本低,这也让乌克兰更有动力去开发耕地。
启示:耕地多少,从来不是“面积决定论”
通过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的对比,绵明白了一个道理,耕地多少从来不是由国土面积大小决定的,而是自然条件、人口需求、经济模式、历史开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澳大利亚虽然国土广阔,但因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人口稀少、经济依赖畜牧业等原因,耕地面积有限;
而乌克兰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凭借肥沃的黑土、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庞大的人口需求和悠久的农业传统,成为了“欧洲粮仓”。
这一点对我国也有很大的启示。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虽然耕地面积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我国的耕地质量参差不齐,中低产田占比高,还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好在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划定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
同时,我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种植业,在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说实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的例子告诉我们,就算国土面积再大,如果不重视耕地保护和开发,也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就算国土面积不大,只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重视农业发展,也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出口。
总之,澳大利亚耕地面积不如乌克兰多,不是偶然,而是多种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提醒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而对于我国来说,珍惜和保护每一寸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才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