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不再满足于自己单

哎呀,各位老少爷们、父老乡亲们,最近龙港那儿出了件大事儿,闹得是沸沸扬扬的,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叫小曾的,本来前途一片光明,结果呢,一脚踏空,直接栽进了牢里头,被判了五年。

你说这事儿蹊跷不蹊跷?

一个大学生,怎么就跟坐牢扯上关系了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今儿个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捋捋。

这事儿啊,还得从2021年说起。

那时候小曾还在大学里头念书呢,跟咱们身边的大学生一样,平时也想着怎么能多赚点生活费。

这不,他有个同学叫丁某的,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丁某告诉他,现在网上有些游戏平台,你只要注册个新号,就送你点新手道具,这些道具呢,还能拿到游戏外面去卖钱,这不就轻轻松松能赚点零花钱嘛。

小曾一听,嘿,这好事儿啊,天上掉馅饼了,赶紧就按着丁某说的,用丁某给的邀请码注册了个号,领了道具,一倒手,还真就赚到了第一笔钱。

你想想,这大学生活费有了着落,心里头那叫一个美滋滋。

这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薅羊毛”嘛,听着多正常,多无害啊。

可人这心啊,就像个无底洞,一旦尝到甜头,就总想着更大的甜头。

小曾这赚了一笔,就开始琢磨了,要是多注册几个号,那不就能多赚几笔了?

可问题来了,人家游戏平台也不是傻子,这福利一般就只给新注册的用户。

小曾犯愁了,这怎么办呢?

他又找到了丁某。

丁某这回更“仗义”了,直接甩给他一份数据,里头有3万多条别人的名字、身份证号,还有别的个人信息。

说到这儿,咱们可就得警醒了。

3万多条啊,这不是小数目。

咱们平时身份证丢了,都要赶紧去补办,生怕被别人拿去干啥坏事儿。

这一下子3万多条个人信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到了小曾手里,这里头可就藏着大问题了。

你想啊,你的名字、身份证号,要是被不法分子拿去了,他们能干啥?

给你办假信用卡?

冒用你的身份去贷款?

甚至把你手机号卖给那些搞诈骗的,让你天天接骚扰电话?

细思极恐啊。

可那时候的小曾,估计压根儿没往这方面想,他眼里只有那白花花的银子。

拿到了这批“宝贝”信息,小曾那“薅羊毛”的生意可就越做越大了,用他自己的话讲,那是“风生水起”。

他一边用这些虚假的身份信息注册新号,继续在游戏平台里头捞好处,一边呢,还把这套路复制到了别的类似的游戏平台。

你说这小伙子,要是有这股钻研劲儿用在正道上,那肯定也是个前途无量的人才。

可人这贪欲啊,一旦打开了闸门,就很难收住了。

小曾这买卖越做越大,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了网上,开始接那些帮忙点赞、助力之类的单子。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认识了一个网友,叫“某生”(这人后来也被警察抓了,另案处理),又从“某生”那里搞到了一份公民个人信息。

你看,这路子越走越偏,手里头的“货”也越来越多。

到了2024年10月,小曾的“事业”已经膨胀到他自己都觉得“单打独斗”不过瘾了。

他开始在各种贴吧、论坛上头吆喝,把一些对“薅羊毛”感兴趣的人都拉到了自己的微信群里头,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去游戏里头“薅羊毛”。

这下可就不是他一个人在搞了,他开始带团队了。

小曾后来自己跟检察官交代的时候,说得挺清楚:“如果群里有人想要注册更多账号,但没有身份证信息的,我就把邀请码和身份信息发给对方,这样对方就成了我的下线,如果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道具,我就可以有5%的佣金提成。”你看这话,是不是听着像搞传销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薅羊毛”了,这分明就是搞了个下线,大家一起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去“赚钱”。

这性质可就完全变了。

等到事情败露,一查才知道,小曾这小伙子,手里头一共收了1800万多条公民个人信息!

我的天呐,1800万条啊!

这数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咱们全国人民才多少?

他一个人就掌握了这么多人的身份信息。

你想想,这要是这些信息都流出去了,被那些骗子、坏人利用了,那社会得乱成啥样?

可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小曾折腾了这么大一圈,冒了这么大的风险,最后自己才赚了多少钱?

一万多块钱!

你没听错,就一万多块钱!

为了这一万多块钱,他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还得罚款五万块钱。

你说这买卖,划算吗?

有人可能要问了,才赚了一万多块钱,怎么判得这么重?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可真不是小题大做。

咱们国家现在对老百姓的个人信息保护,那可是非常重视的。

你想啊,你的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这些都是你的隐私,不能随便让人知道,更不能让人随便拿去用。

法律上明文规定了,你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那都是犯罪!

小曾这小伙子,他干的这事儿,就是典型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为啥说他“情节严重”呢?

这里头可不是光看他赚了多少钱。

你看他手里头掌握了多少条信息?

1800万条啊!

这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对咱们老百姓的隐私安全和社会稳定,那可是巨大的威胁。

再说了,他拿到的可都是身份证号这种非常敏感的信息,一旦泄露,危害可就大了去了。

而且,他不是干一次两次,他是长期、持续地在干这事儿。

更要命的是,他还组建了微信群,发展了下线,把这个非法行为搞成了一个链条,这危害性可就更大了。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偷东西,你可能觉得偷个几块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如果你偷的是银行金库里的几十吨黄金,那性质能一样吗?

小曾这事儿,他虽然自己直接赚的钱不多,但他“偷”的不是钱,是咱们老百姓的“数字财产”,而且是海量的“数字财产”,还把这些“财产”分给了别人用,这性质可就完全变了,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这事儿啊,也给咱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第一点,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那些看起来轻轻松松就能赚钱的好事儿,往往背后都藏着大坑。

尤其是涉及到让你提供个人信息,或者拉人头、发展下线的,你可得多个心眼,千万别被那些蝇头小利给蒙蔽了双眼。

第二点,咱们自己的个人信息,就像咱们的钱包一样,得看好了。

你的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这些都是你最重要的“数字资产”,千万不能随便给别人。

平时上网啊,注册账号啊,点链接啊,都要小心再小心,别随便就把自己的信息给泄露出去了。

第三点,就是得懂点法律。

很多时候,咱们可能觉得干点什么事儿,只是“小打小闹”,够不上犯罪。

可法律的界限,比咱们想象的要严格得多。

小曾这事儿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一开始可能真没觉得自己干了啥坏事儿,可一步步地,他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所以啊,平时多学点法律知识,懂得啥能干啥不能干,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最后啊,如果咱们大家伙儿平时发现身边有人在干这种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勾当,一定要赶紧报警,或者向有关部门举报。

保护咱们自己的信息安全,维护咱们的网络环境,这可不是哪一个人的事儿,这是咱们大家伙儿共同的责任。

只有咱们大家伙儿都行动起来,那些想搞歪门邪道的人,才没地方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