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莫以宗教论调攻击马姆达尼 引爆伊斯兰恐惧争议
在纽约市长选举最后冲刺时,前州长安德鲁·科莫在电台访谈中暗示对手佐赫兰·马姆达尼可能会“为恐怖袭击欢呼”,引发广泛指责。
马姆达尼与支持者反驳称这是赤裸裸的伊斯兰恐惧与种族主义,批评者认为这损害了纽约多元价值。
更深层的逻辑,是老牌政治人物在治安与身份政治间的博弈——用恐惧拉拢中间与保守选民,同时试图动摇少数族裔选票信任。
事情发生在本周四,科莫在WABC电台与主持人西德·罗森伯格(Sid Rosenberg)对话时笑称:“上帝保佑,别再来一次9·11。
你能想象马姆达尼坐在市长的位置上吗?”
当主持人说“他会欢呼的”时,科莫接着笑称“这也是个问题”。
此前科莫在民主党初选败给马姆达尼后改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竞选团队还曾短暂发布一段AI生成视频,刻意以刻板化镜头呈现“虚假马姆达尼”,并有超额支持的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投放将他穿传统南亚服饰的镜头用于恐吓广告;还有传单被指加深其胡须色彩以强化刻板印象。
马姆达尼与顾问指出,他支持对性交易非刑事化等主张,与科莫强调增加警力、扩大天才班等治安与教育议题形成鲜明对比。
把这一切放在历史脉络看并不难。
对很多纽约人来说,2001年9·11是集体记忆的深刻分水岭,成长在那场阴影下的马姆达尼常讲述他当时只有9岁。
用“怕再次发生9·11”的叙事去攻击一个穆斯林候选人,类似把旧创伤当作政治武器,就像在旧疤上反复撒盐,会激起社区的愤怒与防备。
科莫此路一走,既在恐惧情绪中寻找选票,也把城市长期以来的多元信任关系推到了考验台。
各方立场已明显分裂。
马姆达尼坚称这是对穆斯林与纽约多元性的侮辱,纽约联邦众议员里奇·托雷斯(Ritchie Torres)也在社交媒体上斥责“暗示某人会庆祝第二次9·11,既卑劣又可耻”。
科莫与部分支持者则把焦点放在公共安全与政策差异上,试图把宗教身份等同于安全风险;现任市长埃里克·亚当斯也曾把担忧集中在“极端主义”威胁上,言辞模糊。
观察人士还会关注犹太社群在以色列相关立场上的敏感反应,以及其他民主党人士为维持选民联盟可能采取的应对,整个局势有可能在舆论与选举策略上继续发酵。
对中国与区域、全球影响无需夸大,但值得注意两条线索:短期看,这种选举内耗可能被国际媒体放大,成为关于美国社会裂痕与宗教自由讨论的材料,外交层面中国通常保持低调,但会在公共话语中借此指出西方社会治理的挑战,影响对美舆论态度;中期来看,若美国城市政治持续以安全与身份为主轴,可能促使相关移民社群加强政治自我保护,影响海外侨胞与侨团的互动模式。
对中国而言,务实逻辑是保持中立立场、关注在美中国公民与企业安全,同时通过领事服务与公共外交平衡信息,避免在敏感议题上被动卷入本地纷争。
理性地说,民主政治应允许激烈竞选,但不能以宗教或族群身份制造恐惧——治理与政策之争应该回到具体议题与证据上。
你怎么看:在选战中,候选人该不该触及选民的安全焦虑?
当宗教身份被政治化时,社区与媒体应如何建立更有建设性的对话渠道?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