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商君书》算地篇的第七节:
前面讲到,对人的管理要因时而异,这一节是商鞅对“朴”的理解。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人的本性是:度量长短之后,取其中长的那个;称量轻重之后,取其中重的那份;权衡得失之后,想要拿到其中的利益。
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英明的君主谨慎地观察人们对长短、轻重、利弊的权衡情况,国家的治理方法就可以确立了,而百姓的才能也就可以被国家所用了。
也就是说,君主要观察人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百姓心中孰轻孰重,以此作为立法的标准,这样才能调动民力。
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国家要求百姓去做的事不多,而百姓用来逃避要求的路径却很多。
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国家对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对内让百姓依附于农业,对外让百姓专注于战争,
然而,百姓可以采用很多方式逃避农战,例如读书、经商、学各种技艺等等。
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所以圣人的治理,多采用禁令来制止百姓发展农战之外的才能,再任用肯出力的人,杜绝奸诈之人。这两个方法前者主要针对底层,后者主要针对官员的选拔。
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使用这两种方法,境内的百姓就会力量集中;
民壹,则农;百姓力量集中,就会从事农耕;
农,则朴;从事农耕,人就会变得朴实;
朴,则安居而恶出。人朴实,就会安于居住之地,而厌恶背井离乡。
如何让百姓无法逃避农战呢?商鞅给出的方法是禁止底层发展农战之外的才能,对于人才则是,肯出力就受到任用,否则就被弃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全国上下的人捆绑在家乡的土地之上。
商鞅在这里反复提到一个朴字,他认为,埋头种地打仗就是朴。然而朴字真的是这个含义吗?我们看看《道德经》怎么说: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有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每天一句《道德经》道常无名朴
每天一句《道德经》道与万物是主人与宾客
道无法命名,因为包含了一切,这就是朴。即使一个微小的个体,也有他存在的道理,这就是他的天赋或者使命。所以不是某一位帝王可以命令的。君主只要尊重每个人的特点,万物就能自行发展。
可见,道家认为,朴的本义是让每个人发挥出各自的能力。人在沉浸在各自天赋中时,就会肯于出力。而不是像商鞅所说的,把人的发展通路都封闭,让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把力气用在农战之上。
商鞅对朴的理解是基于他认为人都是追求名利的,要想让人出力,只能用外力强加。而道家对朴的理解也是基于认为人性原本包含了无限可能性,外力反而会限制人的发挥,因此,商鞅更看重外因,而道家更看重内因。
我是李书僮,欢迎关注我。#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