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朋友圈,满眼都是各地朋友刷的打卡图:清晨上海的外滩,傍晚苏州金鸡湖,夜色嘉兴南湖。说实话,这阵子流行的“城市串门热”我越来越有体会,别看地图上写着不同的省市,真的就是一个小时车程,几个地标分分钟串联起来。看着高铁、车流、机场,科技产业一波接着一波,长三角的未来,像极了世界大都市群的剧本慢慢打开。
张磊,嘉兴恩赫信息科技的总经理,“打飞的去开会”几乎成了日常,早起上海,上午嘉兴,中午苏州,晚上又飘回上海。机场、高铁都建得跟自家后院似的,低空经济刚热起来,大家都在问:嘉兴小机场明年一开,是不是会让整片长三角直接飞起来?
想想已经习惯了的“城市共享朋友圈”:上海码农早上出南京开会,下午回杭州吃个饭,晚上苏州耍水。张磊那句“今年嘉兴机场开通后,各地往来更方便”不是嘴上一说,是真有底气。不是钱多任性,是产业联动、交通一体化早就做起来。做生意,谈创新,这种流动感和边界感消失,是我一直觉得特别值得观察的地方。
长三角现在正在变成一个“巨无霸城市”,内部之间那种联动效率,气质上早就和纽约大都市区、东京湾区同框拍照也不心虚。高铁上,学生、老板、工人,组团在城市之间“跳格子”,有点像当年说的“超级城市工蜂”,现在这蚂蚁森林,跑得越来越快,边界越来越模糊。
未来的竞争是什么?说白了,城市群之间的硬碰硬。你不是某一个点火力猛就行,得有大屏幕联播感,有大片的协作分工,这种“集体作战”模式,欧洲人、美国人也羡慕。大家忽然不再迷恋单点爆破的都市,而是追捧这种组团式、拼图型大都会圈。
背后逻辑很清楚。现在的产业,不再是“一颗大树”,是森林结构。上海主打全球金融+国际商贸,苏州常州是制造业超神队友,杭州炸出数字经济的天花板,合肥、无锡科技研发、材料创新天天上热搜,合成一个超级拼盘,长三角天然就是“1+1+1>3”那种化学反应工厂。
高质量发展的口号被喊了很多年,最近“组团式、网络化、都市圈”视野被说得明明白白。你想啊,政策层面都已达成共识:未来就是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各自构建超级朋友圈,一起冲击全球舞台。世界级城市群不是空概念,而是要实打实做出产业、服务、市政管理、交通协同的大文章。咱们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个阶段了,现在都明摆着要干成世界功夫。
这个趋势,有点像手机App更新,最早的城市群配置是2G、3G版本,现在升级成8G+、5G+,体验直接拉满。大家都早就不止满足把GDP做高,更多拼的是科技创新、生活幸福感、市民有没有获得感,政府怎么协同服务,大厂和创业公司能不能随时切换场景完成“城市漫游任务”。业内说,长三角是真正意义上全国第一个实验田,“中国城市群模式”很大程度上就靠这块地打样。
说起来,老外从观光打卡到认真开公司,长三角的吸引力压根不用多说。这两年杭州短视频、AI初创公司全球刷屏,苏州、合肥新能源、芯片也到处燎原。外滩一天游、苏杭园林、乌镇电话会,一地趟水多地圈粉,这种故事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全是朋友朋友圈实拍。
社交平台上流行一批热词:“城市互联试卷”“同城生活矩阵”“区块链交通网”。其实听起来挺玄,有时看着大家调侃“地铁开进隔壁省”,真有意思。更离谱的是,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今天自己在哪“打卡”,分秒间切换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感消失,幸福感上升到新高度。谁说中国城市化是“千城一面”?长三角告诉你,拼的不是同质化,而是协作,是分工合作的多样性能量场。
一体化,有规划,全靠落地。长三角两省一市领导每年开会像班会,明明是重大产业联姻、资本流动、创新链协作实际开黑。从交通到产业链,从AI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低空经济,各种协议接力签,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起飞,创业者、打工人、投资人站在新风口,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知道吗?现在铁路、机场、码头都不是为了单向流动,核心是建立长期的城市朋友圈。每天两百万人次坐高铁,超一半在各座城市之间日常串门,企业像玩拼图,研发在上海、组装在合肥、测试在无锡、品牌炸场在杭州。
产业协作上特别好玩,新能源汽车这块地,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独门绝技,不是彼此拉仇恨,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早就过时了,更多是产业链互相嫁接,产业分工就像“城市厨神争霸”,谁都离不开谁,各自主菜配上辅菜,成了一桌盛宴。上海做高端研发设计,苏锡常是智能制造大本营,合肥芜湖负责新能源主力生产,宁波补足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是多中心网络协作,每一座城市都像C位嘉宾。
科技创新这几年跟坐火箭一样,AI、大数据、半导体、新材料,城市间联动,高校+龙头企业+科技园串珠成链,想象空间完全不输硅谷。过去是工业走廊,现在是创新走廊。数字化转型追着市场跑,民营经济新模式一茬接着一茬,杭州电商、宁波港口、上海的科创走廊,和国际上一比,压根不用害羞。
对比一下,纽约都市圈有全美最强金融、高端制造,东京湾区拼综合创新,巴黎、伦敦凭历史优势吃老本,长三角的底气是后发优势和集中爆发。哪个地方有长三角这种超大腹地,产业集群随身,人口流动半径超过全球同类都市圈?而且一个区块出事,别的区块随时顶上,这种平台效率,全世界罕见。畸形单中心的城市越来越弱,长三角多中心策略,韧性、安全、创新力强到离谱。
格局切换了,以前圈地自嗨的思路已经被大家丢垃圾桶,现在玩的是城市之间平台思维,科创、金融、物流、制造一盘棋,高铁像“信息快线”,人流、物流、数据流,一起冲锋。港口,上海、宁波舟山全球市占率第一,航线全球覆盖,跨境物流融入国际大循环,谁都知道,中国制造、中国创新不是光看一座城,是看集群能量。
长三角现在特别明白自己要啥。全球大飞机产业链、低空经济、AI创新集群、数字服务、绿色制造,未来的世界级新城市标本其实就在这里生长。大飞机项目特别有代表性,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供应链一体化,这不是简简单单组装,是系统协作,是国际竞争座上嘉宾的门票。头部企业像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商发,都在这里练大兵团作战,十年二十年之后,谁说不能追上、超越那些老牌大国巨头?
低空经济刚火,产业政策各种利好,有的创业公司已经在嘉兴、苏州落地,大量产研团队和金融资本跟风进场。创新氛围,人才流动,政策助推,企业敢拼敢闯,一个城市兴奋,全行业都有干劲。
有人说,长三角现在缺那个“出了圈”的超级公司。其实看一眼,阿里、蚂蚁、字节、商飞、蔚来、宁德时代,哪个不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过去没上国际头条,现在每年都有惊喜。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世界级城市群模式的实验,未来标准,真的在长三角写出来了。
未来什么样?猜想会不会有一天,人工智能、数字城市、智能交通、零碳制造新生态都从长三角先开头?城市群之间会不会像芯片产业链那样,当地优势资源共享,百花齐放?长三角怎么带动中国其他地区同步升级,引领全球变化,绝对是年年有新看点。
要说归根结底,城市群的力量,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单打独斗成不了全球典范,组团作战才是未来城市最强打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城市成长样本,最生动最硬核,在长三角这块热土一天天发生。
生活在这个时代,能见证这种城市级升级,谁敢不感到自豪?你说未来城市群怎么玩,答案可能已经在今天的长三角路上了。
如本文有任何表述不妥或侵权,请留言反馈,我们会核实处理。新闻专业主义是底线,鼓励正能量讨论,欢迎点赞关注评论,生活一起步入长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