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我一直看错孙颖莎了,没想到她一点都不走心,瑞典赛上和邱贻可完全不同频,心里只想着没拧上瓶盖却能稳定发挥零封对手

你说,这孙颖莎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刷到这个“没拧上瓶盖”的事,简直笑到肚子疼。明明是在场的比赛,看到的就是个普通的比赛场景,结果她一句“没拧上瓶盖”就把整个场都带偏了。你说,这得多浮夸的心思,才能把“瓶盖”搞得跟比赛一样重要吗?还真以为她那个“瓶盖”是啥内幕消息呢。跟邱贻可那满场走心指导比起来,孙颖莎仿佛觉得,反正局势稳定,瓶盖的事比比赛更重要。等会儿水洒了怎么办?这是在考虑瓶盖的吗,还是在考虑明天的心情?我真是看完都无语,说她一点都不走心,心里只有个“瓶盖没有拧紧”,这态度,笑死我了。

我还在想,这场比赛她输了也不奇怪。比赛场上,孙颖莎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闹剧。局内表现得那么淡定,嘴里说“稳住”,可眼神仿佛在说“今天我就是来玩的,我还不怕你”。你知道,比赛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走心”,而是真正的专注。结果这次,她似乎完全把自己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场边邱贻可在喂着“小心点、别失误”的建议,孙颖莎却像在跟瓶盖较劲似的,心都飞到别的地方去了。说实话,这样的表现反倒让我觉得,她心里没有比赛的压力,反倒像是在“闯关”一样完成任务。

你别说,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居然还稳得一批。你见过“瓶盖”能跟全部比赛节奏扯上关系的么?我坦白讲,看到她和邱贻可完全没有同步,就知道,这俩人没在“一个频道”上。邱贻可是打个比喻都能走心到极致的人,指导棋、调情绪、研究对手,都是细腻得不像话。而孙颖莎呢,上来就跟个“我就想打个简单的比赛”似的,心里只有个“不要拧错瓶盖,不要漏水”。这状态让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你是在参加深夜的破局测试吧?”比赛现场还是那么紧张激烈,她却像在喝下午茶,心神不宁得要命。

可偏偏,她那“瓶盖式”状态反而让人觉得,她对自己其实早有计划。毕竟,想要在比赛中保持如此随意又稳定的状态,不是喊着“我随时能赢得了”的自信能做到的。你说,比赛真的是个“拧紧瓶盖,别洒水”那么简单?不,她可能早就习惯了“随性发挥”。这也说明一点:孙颖莎的控场能力,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她其实是个自己给自己减压的人,心中有个“我就是稳准狠”,只是这个“狠”还没显露出来。

然后,下一场比赛是早田希娜,3比0干净利落地零封。说实话,这场,我站在场边看的时候都觉得:如果说孙颖莎还是个“瓶盖拼图”的话,早田就是那个“精准拧紧”师傅。这一场,她摆脱了“无聊的瓶盖顾虑”,直接打得干净利落。场上完全不用费神琢磨“是不是拧紧了”,肌肉记忆运转到极致,拉开距离,打一波快节奏反击。你说,这就是真正的磨炼。人一旦不“想著瓶盖”而专注比赛,反而能发挥得更自然、更有侵略性。

这也让我不得不佩服邱贻可指导的眼光。一个能培养出“瓶盖”思想同时还能让他在比赛中稳如泰山的选手,说明教练的功力。孙颖莎不是没天赋,她只是把自己放在了“轻松”这套逻辑里,觉得比赛不过如此,自己能应对得了。大受启发。或者说,她早就知道:“没拧上瓶盖也可以继续玩”,这就是她的自信底气。

你知道,比赛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心态。有的人怕输,有的人怕赢,有的人在拼命找“根基”。而孙颖莎,她好像觉得自己不用拧紧瓶盖,水还能跑得更快。真要说,这也是一种奇特的“自信”。最终她还是赢了,也算是用“无所谓”赢了。只是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比赛状态,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放空反而是一种胜利。问题是,下次对手会不会还真让她“放空”过关?反正我是真的看够了。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孙颖莎会继续用“瓶盖”精神走天下,乐此不疲?我不知道,也不敢说。只觉得,到底是谁在默默“拧紧”了那个瓶盖?还是谁敢在比赛里“轻松放松”地挥洒?这个问题,得留给时间去回答。反正我就是喜欢看这样的“瓶盖流”,比那些死气沉沉的套路强多了。下一次比赛,谁还敢信她那么随意?你说,这样的操作,粉丝还能买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