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杭州到底算不算超大城市?这事还真有点意思。去年冬天我去杭州出差,晚上和朋友在钱塘江边散步,他指着对岸密密麻麻的灯光说:“瞧瞧,现在可是实打实的千万人口大城市了!” 我当时还纳闷,这事不是早就定了嘛?结果没过几个月,国家公布的名单又让杭州回到了“特大城市”的队伍里。这来回变动的身份,别说外地人糊涂,连我这个跑过不少城市的人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去年年初那会儿,杭州可是实实在在官宣过“飞跃”的。记得是2024年1月的人代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城区人口突破了千万大关,具体数字是1002.1万。市长在台上宣布这个消息时,台下掌声特别热烈。我当时看新闻还想着,这下杭州真和北京上海深圳这些老大哥平起平坐了,第十个超大城市的名头听着就带劲。官方列出的理由也挺充分:这些年富阳、临安撤市设区是实打实的动作;直播电商火得一塌糊涂,我有个做服装的朋友去年就把团队从广州搬到了杭州九堡;再加上落户门槛降得厉害,听说大专学历就能直接落户,名额限制也取消了。从官方数据看,2015年城区才500万人,到2023年直接翻倍,算下来平均每年涌进来60多万人,这速度搁在全国都是拔尖儿的。
可谁也想不到,今年开春国家层面公布的名单直接泼了盆冷水。那份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里,超大城市的名单上明明白白只有七个名字: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杭州?和武汉、东莞一起被“请”回了特大城市行列。朋友圈里刷到那张央视新闻截图时,我正喝着龙井茶,差点没呛着——这唱的是哪出啊?
争议的根子原来藏在统计方法里。国家那边死守着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老底账,那年杭州城区常住人口是874万,确实没够着1000万的门槛。问题在于,杭州后来宣称的增长数据,用的是抽样估算和地方自己的统计,国家统计局压根没点头认账。这就好比你自己在家称体重瘦了五斤,跑去医院一称发现只瘦了两斤,秤不一样结果当然对不上。更关键的是“城区”这词儿怎么界定,也成了糊涂账。比如说,富阳、临安这些后来并进来的区,它们城区的人口算不算数?那些孤悬在外的产业园区算不算城区?地方和中央的尺子可能压根不在一个刻度上。
其实往深了想,这哪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记得杭州办完G20和亚运会后,整个城市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去年GDP冲上2万亿,全国排第八,数字经济搞得风生水起。要是真戴上“超大城市”的帽子,那可是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和国际名片。换了哪个城市不使劲儿?但国家显然担心大家玩命刷数据,最后规划乱了套。前几年住建部出过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当时就有网友嘀咕杭州的数字怎么算出来的,有些工业园到底属不属于城区范围?争议一直没断过。
这种定位摇摆让我想起另一桩事。以前成都不也常被叫做“国家中心城市”吗?武汉、郑州、西安都这么传过。可你看最新的国土规划,真正坐稳“国家中心城市”交椅的只剩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五家,其他都改叫“大区中心”了。这风向标挺明显——上面越来越看重城市真正的经济辐射力,光靠响亮名头可不够。杭州虽然没直接争这个名分,但超大城市身份被“打回原形”的逻辑,和上面这事异曲同工。
所以现在的情况很微妙。网上讨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说杭州吃了行政区划的亏,也有人觉得地方数据掺了水分。我跟杭州规划局的一位老同学聊过,他私下里说关键还得看下一轮人口普查。“假如2025年或2026年能启动新普查,结果出来前谁都说不准。”他提到有些区域还在争取纳入统计范围,“当然这些设想都要经过严格论证”。
说实话,这帽子之争对我们普通人有多大意义呢?上个月我去杭州见客户,晚高峰在钱江新城打车,等了足足四十分钟。出租车师傅一边堵在秋石高架上一边跟我吐槽:“管它超大城市还是特大城市,路堵成这样,房价还这么高,你说千万人口是福还是祸?”这话倒是点醒我了。标签固然光鲜,但早高峰挤不上地铁的焦灼、幼儿园一位难求的窘迫、医院排长队的无奈,这些才是千万杭州人每天的真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