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禁令松绑,美国为何更加寝食难安? 这场“松绑”背后,是中国一场精心设计的阳谋,用短期供应换长期战略主动权,让美国在依赖与脱钩的悖论中进退两难。
稀土“暂停”背后的战略信号
中国此次用“暂停”而非“取消”形容出口限制的松绑,一词之差暗藏玄机。 暂停期限设定在2026年11月27日,比其他公告的截止日期多出半个月,暗示这只是临时窗口。 若美方在后续谈判中未能满足中方要求,中国可随时重启禁令。 这种“悬而未落”的威慑,比直接断供更让美国焦虑。
与此同时,中国在明面松绑的同时暗地收紧管控。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几小时后,中国十部门联合七大稀土主产省紧急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出口全链条监管,严打走私和转口贸易。 云南、江西等地连夜升级管控系统,要求企业提供稀土终端用途声明。 这种“明松暗紧”的策略,将稀土的流向牢牢置于中方监管之下。
美国的两难:军工命脉被卡喉
美国军工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F-35战机每架需消耗417公斤稀土,其雷达系统和隐身涂层依赖中国的镝铁合金。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中重稀土依存度高达98%。 一旦中国彻底断供,美国军工生产线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陷入停滞。
更让美国棘手的是,中国在出口松绑中附加了“最终用户认证”制度。 该制度要求美国企业申报稀土用途,确保材料仅用于民用领域,杜绝流向军工产业。 这一设计直击美国软肋——波音等企业同时涉足民用和军工生产,若无法通过认证,其军工业务将面临断供危机。而这一制度的灵感,正源自美国2020年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措施,堪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美国全球找矿的困境
为摆脱依赖,美国紧急启动全球寻矿计划。 特朗普政府与澳大利亚签署关键矿产协议,联合日本筹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并与马来西亚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 美国还更新关键矿产名单,新增10种元素,同时邀请中亚五国召开“C5+1”峰会,承诺向乌兹别克斯坦投资4亿美元打通供应链,与哈萨克斯坦签署11亿美元钨矿开发协议。
然而,这些努力难以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因环保问题屡次停产,其氧化镝年产量不足中国一周产能;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布鲁克矿预计2027年才能投产,年产量仅800吨,不到中国中型矿企的十分之一。 更讽刺的是,美国从其他国家采购的稀土,仍需运至中国进行精炼加工——全球稀土供应链早已与中国深度绑定。
技术壁垒:中国留下的“暗桩”
中国此次暂缓的仅是稀土原料出口,而配套的43项关键技术——如高纯度稀土金属制备工艺、稀土磁体精密加工技术,仍被严格禁止出口。 美国即使获得原料,也无法突破提纯和加工的技术瓶颈。 美国采矿与冶金工程师学会指出,本土稀土领域人才断层严重,高校相关课程早在2000年后取消,企业不得不从中日聘请60岁以上退休技师维持生产。
这种“给原料不给技术”的策略,彻底封死了美国构建独立稀土产业链的捷径。 中国稀土冶炼分离纯度达99.99%,为全球最高,而美国本土提炼能力几乎为零。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坦言,其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因稀土短缺受阻,正紧急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 这种技术依赖,让美国在供应链博弈中始终被动。
全球市场与盟友的摇摆
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已引发全球市场地震。 4月管制措施出台后,欧洲市场氧化镝价格飙升至850美元/公斤,铽价暴涨210%。 韩国芯片企业三星和SK海力士担忧半导体原料供应,欧盟则一边跟随美国炒作“稀土威胁”,一边通过中国设立的“绿色通道”稳定进口——超过60%的欧盟企业通过该通道快速获得稀土出口许可。
欧盟的矛盾态度暴露了美国联盟的脆弱性。 德国企业仍持续进口中国稀土支持新能源转型,而荷兰因半导体争端遭中国反制后,迅速在稀土问题上放低姿态。美国试图拉拢盟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但各国基于利益优先考虑,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中美的战略逻辑差异
美国的稀土战略围绕“安全化”展开,将供应链问题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试图通过政治联盟排除中国。 而中国则以市场化手段化解压力:通过暂停禁令稳定短期供应,削弱美国自建供应链的紧迫性;同时利用最终用户认证制度精准管控流向,避免资源流入军工领域。这种差异使得美国的脱钩计划难以落地。
中国从未将稀土作为永久性武器。 商务部强调管制是为“维护资源价值与安全”,而非针对第三方。 相比之下,美国对镓、锗等材料的依赖源于其产业链结构性问题——过去数十年为降低成本将加工环节转移海外,导致本土能力萎缩。 这种结构性矛盾,非短期政策所能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