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信息流刷得我人都要麻了,说好的家庭结构,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我就想问一句,这位杨奶奶,她到底还有几个孩子啊。
我记得清清楚楚,前阵子网上的风向还都在说,她就那两个胖闺女,形象多接地气多真实。
当时大家看的就是那份质朴,一个母亲拉扯着两个女儿,很不容易的感觉。
结果呢,昨天直播间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西装革履,谈吐得体的年轻小伙子,杨奶奶亲口叫他儿子。
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大结局还快,我手里刚点的外卖都忘了吃。
而且这个儿子,据说在某领域还挺有建树,谈的都是正事,完全不是那种蹭热度的路人甲。
咱们普通人看个热闹,图个乐呵,这没问题。
但信息差玩得这么明显,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我们这些天天盯着屏幕的观众了。
我记得之前有人在某次采访里,特地问到过家庭情况,杨奶奶当时的态度很明确,就说那两个丫头。
那时候大家信了,没人多问,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会去深究一个普通老太太的家庭组成。
可现在呢,既然能公开露面,这位“新晋”儿子,他的背景和他是如何加入这个家庭故事线的,是不是也该同步更新一下。
这就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遗漏了,这几乎是重新构建了一个人物设定。
在自媒体时代,人设的稳定性比什么都重要。
人设一旦崩塌或者出现大型补丁,吃瓜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前面铺垫的那些真情实感,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演。
我翻了一下之前一些报道的零散信息,比如某个地方电视台在二零二一年对她做过一个简短的人物侧写。
里面提到她那两年主要精力放在帮女儿们打理副业,数据上显示,那段时间她和两个女儿的合影出现频率最高。
完全没提到这位帅气的儿子。
如果这儿子是前几年才回归家庭的,那也需要一个解释。
如果他是很早就存在的,那么早期信息里为何完全屏蔽,直到现在才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亮相。
这背后的考量,肯定不是为了增加家庭的幸福指数那么简单。
大家现在看的,已经不只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正在被市场化运作的个体IP。
IP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故事的独特性和连贯性。
多一个能干的儿子,这无疑是给IP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一个更体面,更具商业价值的维度。
但观众讨厌被愚弄的感觉,尤其是在情感投入之后。
我们是来看生活实录的,不是来看连续剧分集预告的。
这种信息延迟释放,就像是把剧本的核心反转藏到了第十集,让我们这些看了前九集铺垫的观众情何以堪。
我记得有位研究自媒体传播的学者说过,在内容消费领域,真实性是黏住用户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旦这条防线出现裂缝,流量可能短期暴涨,但长期来看,信任的折损是难以弥补的。
现在网上的讨论区已经炸锅了,有人在搜这个儿子的身份背景,有人在揣测是不是还有更深层的家庭关系没有公开。
甚至有人开始开玩笑,说杨奶奶是不是还藏着一个会唱歌的孙女,等着下一个流量高峰期再放出来。
这种玩笑话听着好笑,但它反映出的,是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基本诉求。
我们不是要扒人隐私,我们只是想知道,我们关注的这个故事,它的底层逻辑是不是干净的。
如果一切都可以随时添加新角色,随时修改背景设定,那我们当初共鸣的那个“杨奶奶”,她到底在哪里。
难道她也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一旦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可以迭代升级,加入新的家庭成员来配合下一阶段的商业计划吗。
我刷到凌晨两点了,脑子里全是这些问号。
想想明天早上起来,热搜榜上可能又会有新的爆料出现,关于这位“失踪”多年的儿子,或者那个“被遗忘”的大家庭成员。
到时候,是不是又要重新来一遍,接受新的设定,然后继续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所以说,杨奶奶,您能不能给个准信,咱们这出戏,到底演到第几集了,下一幕的家庭合影里,还能不能容纳下我们这些老观众的一点点好奇心和对真相的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