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AI成为偏见工具?纽约竞选风波揭示科技黑暗面

两分钟。五分钟。纽约的夜再黑,也没能盖住屏幕里那股刺眼的种族主义味道。前州长科莫的竞选团队,居然甩出这样一则广告。AI生成,特供侮辱。明晃晃的偏见,变得数码化,反而更猥琐。

先不说技术伦理,这事连人都做不明白。佐兰·曼达尼,一个试图变革公共安全体制、把心理危机干预交给社区的候选人,就这样成了某些人炮制“罪犯”幻象的靶子。广告开场:AI曼达尼手抓饭。会吃饭的人都成了“野蛮人”。画风熟悉吗?美国国会有议员去年就盯着人家吃饭方式开骂。种族歧视的这些旧把戏,居然还能变成竞选素材?真是妙到惊心。

画面一跳,又来了。“黑皮肤、KN95口罩、凯菲耶、一手顺走商店物品”。AI还能配色,高配风格。下一秒,轰出一个穿皮草、头顶紫帽的“黑色罪犯”,车厢里拉着血淋淋的白人女性,被塑造成“性工作者”——冷酷又艳俗,简直就像专为刺激选民黑色幽默感而设计。再来几个“毒贩”“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者”插科打诨。最后联手大合影,由AI版曼达尼一挥手,罪犯出狱、城市燃烧、浓烟冲天。像极了中小学时期老师画在黑板上的“犯罪温床”模板,只不过今年科技升级了。

三分钟一闪,《纽约时报》批了,监督选举法的机构跳出来说,这广告可能根本就违法了。没有标AI,没有标来源,光明正大的煽动恐惧。所谓竞选团队发言人——那个叫阿佐帕迪的——教科书式甩锅:“误发、未定稿、工作人员失误、只上线五分钟”。熟练得让我害怕。“五分钟?” 真让人怀疑是不是比五年还要长。

第二天早上,科莫摇身一变,跑到右翼电台继续口嗨。什么“再发生9·11,曼达尼会怎么做?”主持人干脆接话“他会拍手叫好”。科莫直接大笑,跟着补刀:“这又是个问题。”一口一个问题,倒是没觉得纽约的问题是种族主义失控、政客见风使舵。作秀都这么不走心,脸都不带红一下。我看得只觉得冷——一座城市的多元,竟还得被这种话当众拷问。

曼达尼的回应在新闻镜头下反倒更像平凡纽约人的心声——“这根本不是我个人的事,是百万穆斯林纽约同胞的尊严”。“偏见种族主义绝非共和党专利”——刻薄中带点绝望,正中要害。你以为蓝色是进步的颜色?只不过染料更贵罢了。“穆斯林纽约人只想拥有属于所有纽约人的平等和尊重”,听上去有点无力。可谁敢讲不该呢?

选举广告的锅甩给“初级员工”,但收音机里嬉皮笑脸的种族揶揄,是前州长本人。短短五分钟的仇恨可以关停,但那些被煽动出来的偏见和无耻,却彻底释出,滞留在空气里,比地铁里的烟味还散不掉。技术原本许诺进步,最后却喂养了恐惧的野兽。AI成了仇恨的增幅器,把丑陋放大进了千家万户的手机屏幕。

是谁让这样的丑剧上演?一个曾经的民主党领袖,还是一个华丽包装下的恐惧推销员?现实的荒诞超越剧本。无处不在的监控与剪辑,照旧拦不住腐朽逻辑的再生产。不懂人类常识也罢,不懂底线才是真的可怕。如果连纽约都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被AI折叠成丑化片场,全球的民主、技术、反歧视口号,说到底,大概只剩门面工程。

讽刺吗?科技越进步,偏见传播得反而越快。你还指望算法能给你多少真理?竞选广告能删,录音能下线,数据一夜消失。但现实中的排斥与愤怒,却不可能一键撤回。气味久久不散。空气里多出的,是某种叫作“下头感”的幽暗混合物。

选举季,纽约的夜,比以往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