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lies贴出一张纯中文告示!引起华人愤怒,超市官方紧急回应

得,一张A4纸,有时候真比C4炸药的动静还大,尤其当它被贴在澳洲超市的收银台,干的却是指着鼻子骂街的事儿。

这次的主角,是澳洲零售界的扛把子之一,Woolies。地点,阿德莱德市中心最繁华的Rundle Mall。一张告示,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贴了出来,上面是方方正正的简体中文,没一个英文字母。人家怕咱华人同胞看不懂英文,特地给整了个“中文特供版”:“咱这儿装摄像头了哈,专门逮那些手滑漏扫的,大家伙儿注意点,技术防损,精准打击。”

嘿,你猜怎么着?这操作直接在华人圈里引爆了一颗原子弹。那感觉,就像全班考试,老师笑眯眯地走到你跟前,用你家乡话单独叮嘱你一句“千万别作弊啊,孩子”,然后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你一个人在风中凌乱。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这简直是把“重点嫌疑人”五个大字用高光笔在你脸上描了一遍。

社交媒体上瞬间就炸了锅。在零售业摸爬滚打过的华人兄弟姐妹们纷纷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工作时见过的“零元购”大师,演员阵容堪比好莱坞大片,各色人种应有尽有,但扛大旗的主力军,还真轮不上亚洲面孔。可这锅呢,就这么不偏不倚,精准地甩到了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脑门上,简直比GPS定位还准。

你不得不佩服某些管理者那鬼斧神工般的脑回路。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就是挑个最显眼的群体出来“杀鸡儆猴”。是不是因为哪个不开眼的留学生在网上炫耀过逃单技巧?还是说监控里恰好拍到了一张漏扫了三头大蒜的华人面孔?天晓得。但这种把对个体的怀疑,直接升级成对整个群体的公开警告,这味道就全变了。这叫“精准投喂的冒犯”。

Woolies的反应倒也快,舆论的小火苗刚烧起来,道歉信就跟上了,写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标准得可以直接当成公关专业本科生的期末范文,承认冒犯,承诺整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告示是撤了,可那根扎在心里的刺,滑不溜丢的,拔不出来。

这事儿吧,邪门就邪门在,它总让你觉得似曾相识。一下子就把我的记忆拽回到了去年墨尔本Box Hill公园的那场口水仗。

Box Hill,墨尔本华人宇宙的中心。那里的战争纪念碑公园,也曾立过一块牌子,异曲同工。牌子上是工整的中英文双语,劝告大家:此乃庄严肃穆之地,请保持安静,跳广场舞、打球、搞团体活动的,麻烦挪挪窝。

你看,这事儿就复杂起来了。在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蹦迪,别说澳洲人了,搁咱自己家门口的天安门广场,你试试?市议会的提醒,于情于理,没毛病。可问题的核心又来了——为啥非得带上中文?明眼人都清楚,因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热衷于用广场舞点燃生命之火的,大概率是咱们的叔叔阿姨们。

这其中的醍醐味,就在于此。它既是温馨提示,又像是公开点名。一个防贼,一个维稳,动机南辕北辙,但操作手法却出奇的一致:用最直接的语言,对最扎眼的群体,进行“特别关怀”。这背后藏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管理惰性——当问题出现时,第一反应不是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规则,而是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个最方便贴上的“群体标签”,啪的一声,盖个戳,完事。简单,粗暴,还显得自己特有“效率”。

从阿德莱德超市里那张薄薄的A4纸,到墨尔本公园里那块沉甸甸的警示牌,它们仿佛跨越时空,诉说着同一种骨子里的尴尬。在这个天天把“多元文化”挂在嘴边的国度,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被这些细节提醒着:你,和“主流”,不一样。

所以你看,有时候扎你最疼的,不是那把明晃晃的刀,而是那根客客气气递过来的、专为你定制的绣花针。它不致命,但膈应,还让你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