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玉林市的一隅,有一座名为高山村的古村落。这里青瓦白墙、巷道纵横,百年老屋静静诉说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随着岁月流转,木质结构的老宅与密集的建筑布局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防隐患。近年来,高山村通过定期开展消防演练,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应急能力,更让这座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的安全生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村,看看他们如何用一场场“实战”守护家园。
一、古村面临的消防挑战
1. 建筑结构老化易燃
高山村始建于清朝中期,村中现存数十栋百年以上的木结构民居。这些房屋多以杉木为梁、竹篾为墙,屋顶覆盖小青瓦。虽然冬暖夏凉极具特色,但木材干燥易燃,一旦起火极易“火烧连营”。加之村内巷道狭窄,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传统灭火手段受限。
2. 居民老龄化应急能力弱
村中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许多老人对电器使用不规范,冬季取暖、厨房用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火灾。同时,他们在面对突发火情时反应较慢,缺乏基本的逃生和扑救知识。
3. 消防设施历史欠账多
过去,高山村几乎没有配备现代化消防设备,仅靠几口水井和村民自发组织的“救火队”应对险情。这种模式在现代消防安全标准下显然力不从心,亟需系统性提升。
二、消防演练成为破局关键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政府与村委会达成共识:预防胜于救灾,而预防的核心在于“练”。
1. 制定年度演练计划
自2020年起,高山村将消防演练纳入年度村级重点工作,每季度举行一次综合性演练,每月开展一次小型培训。内容涵盖火灾报警、初期扑救、疏散逃生、伤员救助等多个环节,确保每位村民至少每年参与两次以上。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2. 全民参与人人有责
演练不再只是村干部或少数志愿者的事。村委会通过广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动员全体村民。每次演练前一周发布通知,明确角色分工——有人扮演被困群众,有人负责引导疏散,还有人模拟拨打119报警。就连小学生也组成“小小观察员”队伍,记录流程中的问题。
3. 引入专业力量指导
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定期派员到村指导,带来专业的灭火器使用教学、水带连接训练和烟雾逃生技巧。村民们第一次亲手操作干粉灭火器,第一次体验佩戴防烟面罩穿越模拟火场,这些“第一次”极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技能。
三、演练带来的切实成效
持续不断的消防演练,正在悄然改变高山村的安全生态。
1. 火灾发生率显著下降
据村委会统计,2023年全村未发生一起有影响的火灾事故,而此前平均每年约有2至3起小型火情。村民普遍反映,现在看到电线冒火花或闻到焦味会第一时间处理,不再抱有侥幸心理。
2. 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在最近一次夜间模拟火灾中,从发现火情到组织扑救仅用时4分钟,远低于以往的15分钟以上。村民张阿姨说:“以前听到警报只会慌,现在知道往哪跑、怎么喊人、谁去关电闸,心里踏实多了。”
3. 形成良性安全文化
消防意识已融入日常生活。不少家庭主动更换老旧电线、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村口新建了微型消防站,配备手抬泵、水带、灭火器等基础装备;更有返乡青年提议开发“智慧消防”小程序,实时监控用电负荷与烟雾数据。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高山村的实践证明,再古老的村落也能拥有现代的安全保障体系,关键在于“常态化演练+全民化参与+专业化支撑”的三位一体模式。
1. 小投入大回报
相比动辄千万的古建修缮工程,消防演练和基础设备投入成本低,但社会效益极高。一次成功的初期扑救,就能避免整片老宅毁于一旦。
2. 可复制可推广
高山村的经验已被列为玉林市“传统村落消防安全示范点”,周边多个村落纷纷前来学习取经。下一步,当地计划将此类演练模式推广至全市50个重点古村落。
3. 科技赋能新方向
未来,高山村拟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火灾预警自动化;同时结合文旅发展,将消防演练设计成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了解古村文化与安全知识。
古村落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玉林高山村用一次次警铃响起后的奔跑与协作告诉我们:守护传统,不仅是修缮屋檐与雕花,更是筑牢看不见的生命防线。当消防演练成为习惯,当安全意识深入骨髓,这座百年古村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在新时代的晨光中安然伫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