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开始,创维、天、正泰等一线光伏与家电公司纷纷推出阳台光伏产品,微型逆变器、光伏组件、支架、反逆流电表、甚至小型储能都被塞进了千元级的套装里。天富家在招商会上直言“2025年将成为阳台光伏市场启动元年”,我跟你说,这话不是空喊,政策、市场、供应链都在往这条路上走,就是光伏从大屋顶往阳台下沉,场景变了,玩法也得变。
欧洲的经验像一面镜子德国注册量破百万,居民、补贴、插座并网、免审批成了放大器。正浩的李洪涛说,欧洲是被高电价逼出来的反应,电价涨到0.3—0.5欧元一度,回本快就成硬通货。国内情况不一样,居民电价低、阳台封闭、小区物业敏感、备案与安全标准不清,这些现实会不会拖慢国产普及速度?怎么回事?真心的,不能只照搬国外模式。
国内厂商的答案是把目标从普通住户向临街商铺、小型工厂和用电阶梯高的住户,产品走“分期付款+便捷安装+家电经销渠道”的路线,EPC在往渠道化型。天估算临街店铺有上百万家,创维、海尔、美的的渠道网络和售后队伍被视为重要火箭助推器。分时电价、尖峰电价、机制电价和市场化竞价的冲击让屋顶电站赚钱变难,反正企业得找新出路,太厉害了,这波是商业模式的双重试探。
要想真把阳台变成分布式发电的细胞,技术和标准要跟上模块适配、挂钩设计、粘胶固定储能、备案与安全检测、并网保护、运维服务全得成体系。家电渠道能带来流量和安装能力,但要避免“先卖货后补服务”这种老毛病。城市里一面面银边组件挂,是机会也是隐患,市场要稳健推进,否则就成了又一场热闹过后的烂摊子,我才不信-呢,咱们得盯紧用电端和规则的修补,别光看着回本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