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回国日,印度反击第一枪,能源部长戳美要害

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9月1日通过《印度教徒报》说了一句大实话:“印度并未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中牟取暴利”他还特别强调“俄罗斯石油从未像伊朗或者委内瑞拉那样受到制裁”。 这番话看似简单却直接戳中了美国的痛处让人不禁想问:美国对俄罗斯的石油制裁到底藏着多少“双标”操作?

就在同一天印度总理莫迪刚刚结束访华行程回国后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中国”。这个时间点耐人寻味印度对美国的全面反击似乎早已准备好了。

要知道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出口采取的所谓“制裁”本质上是一种“限价令”其他国家可以从俄罗斯买油价格不能超过欧美设置的上限。 这与美国对伊朗的直接禁运、对委内瑞拉的金融封锁完全不同。

为什么美国不对俄罗斯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答案很简单:美国不敢。 俄罗斯军事力量强大幅员辽阔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像制裁伊朗和委内瑞拉那样彻底限制俄罗斯石油出口。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石油在全球能源市场占比太大一旦完全禁运国际油价就会飞涨美国自己也扛不住。

就是这样一个美国自己设计的“限价令”体系现在却成了美国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的理由。 8月27日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的制裁正式生效这是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中的最高税率。 该政策针对印度纺织品、药品和机械等关键出口领域直接威胁到印度每年87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市场。

特朗普政府声称印度“大规模进口俄罗斯能源和武器装备”是制裁理由要求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合作。 印度石油部长的回应再清楚不过了:印度没有违背欧美对俄罗斯石油的“限价令”美国凭什么对印度加税?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美国的“双标”行为早有先例。2022年6月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就曾指出美国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同时却还在继续大量购买。 数据显示与2022年2月份相比美国3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从232.5万桶增加到421.8万桶。

更令人惊讶的是2024年4月29日美国政府允许在2024年11月1日前与俄罗斯部分银行进行能源领域交易的相关结算。 而在这之前上述操作属于制裁范围而被禁止。 美国一方面施压别国停购俄石油另一方面却自己买这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印度外交部此前就曾点出美国的三大“双标”行为:印度扩大购买俄油本就是美国当初暗中支持的;某些指责印度的国家自己仍在与俄罗斯做生意;购买俄油的不只印度美国选择性制裁对土耳其等国网开一面唯独对印度挥舞大棒。

面对美国的压力莫迪政府选择了强硬回应。 在过去一周内莫迪四次拒绝接听特朗普的电话。 印度外交部直接批评美国“双重标准”指出美国自身并未与俄罗斯彻底断交却单方面惩罚印度。

莫迪还亲自召集印度企业领袖承诺政府将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国家经济利益包括提供补贴和谈判支持。 与此同时印度转向东方寻求破局。 8月29日印度总理府突然宣布莫迪将出席8月3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合峰会。

这是印度领导人七年来首次访华时机选择相当微妙。 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度加征关税将税率从25%飙升到50%之后不久莫迪决定前往中国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莫迪这是在打“中国牌”来制衡美国。 印度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莫迪此行意在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以此作为应对美国压力的战略筹码。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外交策略着实让特朗普政府脸上无光。

莫迪在访华前的一场公开讲话中放了狠话。 虽然全程没提美国半个字谁都能听出话里有话。 “印度农民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莫迪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绝不会在农民、渔民和奶农的权益上妥协让步。 ”说到动情处他还补了句:“我知道要付出代价我准备好了。 印度准备好了! ”

印度国内舆论支持莫迪的强硬立场社交媒体出现“抵制美货”呼声。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将继续施压印度已启动WTO申诉程序。 莫迪在出发访华前重申印度“战略自主”原则强调外交政策不受外部胁迫。

印度如此强硬的反击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经济考量。 美国关税打击了印度核心产业纺织业就业人口超过4500万预计失业率将上升2%。 药品出口占全球供应量的20%关税增加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

更重要的是能源领域:印度44%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过去三年印度利用俄乌冲突后的低价原油通过转口贸易赚取巨额利润。 印度智库估算若放弃俄油国内通胀将飙升5%直接影响2.8亿贫困人口。

与此同时印度与俄罗斯的贸易采用卢比-人民币结算规避美元体系直击美国金融霸权。 印度还从俄罗斯进口S-400防空系统等武器装备拒绝美国F-35战机的offer坚持技术转让条件。

莫迪的访华议程聚焦经济合作印度80%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而中方近期收紧出口审核已导致印度军工和汽车产业面临停产风险。 印度希望中国放宽稀土出口并扩大农产品和医药制品对华销售。

中印贸易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992亿美元印度急需平衡这一差距。 印度近期签署了15万吨中国豆油订单创下对华农产品采购纪录。 此外印度寻求中国在高铁和半导体领域的投资莫迪政府已提出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合作计划。

特朗普政府恐怕没想到自己对印度挥舞的“关税大棒”竟成了压垮美印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析认为莫迪此行至少释放三大信号: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对抗美国贸易霸凌上有成熟经验;上合组织框架能帮印度争取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政治支持;中印若在能源、制造业领域形成“去美元化”合作可削弱美国制裁的实际效果。

这种“联中抗美”的战术与莫迪此前“左右逢源”的作风大相径庭足见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已触及印度战略底线。从印度的角度看单打独斗对抗美国显然力不从心。 此前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在关税问题上纷纷妥协更让莫迪政府意识到孤立无援的困境。

而上合组织恰好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 通过加强与中俄等成员国的协调印度不仅能争取更多国际支持还能借助集体力量反制美国的霸凌行为。 这种“合纵连横”的策略或许是莫迪此次急切赴华的关键考量。

对特朗普而言这一局面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印度本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如今却与中方走近甚至可能联手反制美国。 这意味着华盛顿精心设计的对华包围圈正从内部瓦解。

这场危机完全由特朗普亲手酿成为了一点关税利益他不惜对盟友极限施压结果逼得印度“倒戈”。 这种短视行为被网友嘲讽为“捡了芝麻丢西瓜”。

特朗普在印媒放出莫迪将访华的消息后不久当场加码签署了对印度加征25%惩罚性关税的行政令。 叠加此前税率印度对美出口关税高达50%与巴西并列全球最高。 这一记重拳让印度舆论哗然莫迪口中“失散多年的兄弟”特朗普如今彻底成了挥刀相向的对手。

印度外交部的抗议声明充满愤懑指责美国“不公平、不合理”并誓言捍卫国家利益。 此前面对西方施压印度早已摆出强硬姿态不仅继续采购俄油还列出七条理由反击。 然而这套逻辑在华盛顿眼中毫无分量。

特朗普政府眼中贸易逆差、印度市场壁垒、金砖成员国身份全是“原罪”所谓“盟友”不过是利益筹码。尽管莫迪访华释放出战略调整信号新德里至今未出台实质性对美反制措施暴露出其经济实力的局限性也暗示莫迪政府或许仍对华盛顿留有回旋余地。

在对印度加码的同时特朗普还送中国一句话。 当记者借机追问是否会对华加征新关税时他迟疑片刻后抛出一句“这可能发生”与其对印度、土耳其等国的雷霆手段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背后是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不得不承认的三个现实:中国早有应对超高关税的预案;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让多数国家选择观望;即便是欧盟、日韩等传统盟友也拒绝与中国“脱钩”。 这些教训让特朗普不得不掂量若对华全面出手美国自身要承受多大反噬?

印度国有炼油厂的做法也反映了这种矛盾心态。 鉴于乌拉尔原油报价偏高印度国有炼油厂已然削减了9月装船期的采购量同时从其他地区大量购入现货原油。 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称印度国有炼油厂正暂时减少购买俄原油等待政府指令计划跳过10月装船的乌拉尔原油采购。

虽然官方解释说这只是暂时的市场行为明眼人都知道这分明是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怂了。 这种“上头硬气下头泄气”的尴尬局面让莫迪政府颇有些下不来台。 印度现在真是进退维谷。 继续买俄油吧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可不是吃素的;屈服于美国压力吧又对不起“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这个招牌。

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交媒体上一片“绝不向美帝低头”的呼声。 莫迪要是这时候认怂怕是分分钟要被民众的口水淹死。 在这场困局之下莫迪政府需要迅速找到一条出路和平衡点。 而访问中国显然就是一个锦囊妙计。

莫迪政府当前主要的外交任务是应对特朗普冲击。 特朗普对于印度外交的冲击并不仅限于经贸领域其影响涉及深层次的印度外交逻辑。 印度外交战略逻辑是以美国为中心基本假定一是美国将持续与中国开展激烈战略竞争二是印度这样的地区强国将是中美争取拉拢的主要对象。

是不同于拜登时期对印全方位、单方面拉拢策略当前特朗普“美国优先”的交易型外交彻底打破了印度“联美制华”的战略预设。美国对印度“左右逢源”的激进实用主义外交策略的容忍度降低。

特朗普政府多管齐下对印度外交实施精准打击:首先重启印巴联动政策加强对巴军事合作直指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软肋;其次将关税威胁转化为行动8月1日对印加征25%关税随后以惩罚印采购俄油为由再额外加征25%惩罚性关税。

特朗普对印两联招可谓招招致命:美国的印巴联动政策再次让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与此相关的印巴并重政策更戳破了印度自诩“世界大国”的泡泡;针对印俄石油贸易的发难使印度经济陷入两难放弃俄油将推高国内通胀维持采购则破坏对美出口体系。

为实现对印极限施压特朗普更叫停了原定于8月25-30日举行的第六轮贸易谈判任由对印惩罚性关税生效。 面对印美绝对实力差距莫迪政府当前只能寻求三条出路:一是在农产品等领域实质性让步;二是期待美俄峰会取得突破;三是认清特朗普对印政策并非战术施压而是战略调整尽快缓和对华关系。

现实表明前两条路径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取消第六轮谈判之后印度即使想对美让步也需待8月27日新关税生效后推进美俄互动更非印度所能左右。 此时莫迪政府主动推动与华关系缓和是清醒认识国内经济压力、美国政策风险及外交平衡需求后的务实选择。

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受到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尽管印度长期推行“印度制造”并试图“对华脱钩”现实经济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停滞不前且对中国供应链依赖严重。 例如印度制药业90%以上的活性药物成分仍需从中国进口汽车行业的稀土磁体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困境迫使莫迪政府重新审视对华经济政策寻求更为务实的合作空间。美国对印度实施的关税霸凌政策加速了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重启“印巴联动”政策打破了印度“联美制华”的战略幻想。

面对中美关系缓和迹象及美印关系结构性矛盾印度必须主动调整外交策略以避免孤立。 莫迪政府积极推动与中国缓和关系是基于国内经济压力、美国政策风险及外交平衡需求的务实选择。

莫迪此次访华客观上将继续助推中印关系改善。 8月18-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王毅成功访印举行第24次边界问题会晤中印达成十点共识为莫迪天津之行奠定坚实基础。

莫迪政府的左右摇摆既未能促使美国调整战略也未能改变中国核心立场反而是在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变局的双重清醒认知下促使印度对华重回务实轨道。纵观莫迪第三任期对华策略其政策反复受制于对地缘政治的误判和对美不切实际的期待。

印度外交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缺乏实力支撑的“战略自主”仅是空中楼阁。 中印加强务实合作有望成为亚洲地缘新格局的起点。 拥有28亿人口的两个新兴大国若能构建“非西方主导”的合作范式不仅是对“美国治下和平”叙事的有力驳斥更将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超越零和博弈的新路径提供历史性机遇。